组屋阳台上的数学夜话

林美玲收衣服时,听见三楼传来摔书本的声响。又是陈太太家的方向 —— 自从她家儿子升入小五,每个周三晚上八点半总会准时爆发辅导战争。她叹了口气,将晾衣杆上的校服取下,袖口还沾着儿子小轩今天做 “鸡兔同笼” 题时蹭到的墨水。

数学补习

新加坡的组屋阳台总藏着相似的焦虑。上周家长会,班主任指着小轩的数学卷子:”模型画图法掌握不牢,特别是 ‘ 整体与部分 ‘ 类型题。” 林美玲记得自己那晚对着课本研究到凌晨,把 “甲比乙多 20% 转化为甲 = 1.2 乙” 的推导过程抄在便利贴上,却在第二天被小轩揉成纸团扔进垃圾桶。

更棘手的是通勤难题。住在兀兰的她每周要送小轩去女皇镇补习,单趟地铁转公交耗时 55 分钟。有次暴雨天迟到,孩子站在补习中心门口哭,她撑着伞在雨里跑,高跟鞋断了跟 —— 而那天的课,小轩因为情绪低落,连最简单的分数加减法都算错。

改变发生在社区图书馆的旧书交换日。退休数学老师黄阿姨翻着小轩的错题本:”这孩子是没建立具象思维。” 她推荐了 Sino-bus 的试听课,顺手撕下挂历背面画了幅图:”你看,把抽象的 ‘ 比例 ‘ 想象成组屋楼下的沙池,甲铲走 1/3,乙又倒入 20%,是不是像往沙池里倒沙子?”

第一次上课那晚,林美玲在厨房削苹果,听见书房传来笑声。小轩举着平板跑出来:”老师用我们小区的停车位讲 ‘ 百分比分配 ‘!” 屏幕上,ClassIn 教室正播放着兀兰中心停车场的实景图,Sino-bus老师圈出空车位:”总共有 200 个车位,今天停了 160 辆,空置率是多少?” 这种家门口的数学题,让小轩突然开窍。

最神奇的是 “错题地图” 功能。系统把小轩常错的 “体积计算” 标成红色区域,上周课上,老师居然带着他用乐高积木搭建组屋模型:”我们兀兰组屋高 15 层,每层 3 米,体积怎么算?” 当小轩把 15 个蓝色积木摞起来时,突然喊出:”我知道了!底面积乘高!”

现在每个周三晚上,林美玲会和小轩在阳台玩 “数学寻宝”。”找出三个圆形物体,算出它们的周长比。” 小轩会举着晾衣架、花盆和时钟摆成一排,用软尺测量时不小心碰倒了多肉盆栽,泥土洒在练习册上,却歪打正着画出了完美的扇形。

隔壁三楼的争吵声不知何时消失了。今晚八点半,林美玲看见陈太太在阳台浇花,手机里传来Sino-bus老师的语音:”那道水库放水题,用你们家热水器的水量变化讲会不会更清楚?” 晚风拂过晾衣杆,小轩的校服轻轻晃动,袖口的墨水渍早已洗去,取而代之的是用荧光笔写的 “V=Sh” 公式,在月光下闪着微光。

Contact us WhatsApp:+86181653290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