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文课堂里的新变化

南洋小学的礼堂里,林先生攥着家长会邀请函的手指微微发紧。投影幕布上滚动着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华文改革文件,MOE 官员的声音透过音响传来:“2024 年起,华文考评将增加情景对话比重,考察实际应用能力。”

华文补习

身旁的家长们窃窃私语,林先生的目光落在儿子小宇的成绩单上。小四下学期的华文仍是 B-,尤其口语表达栏里,老师写着 “课堂发言不积极,对话练习常卡顿”。作为科技公司高管,他深谙双语能力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,却不知该如何帮儿子突破瓶颈。

散会时,他被前华文部主任陈老师叫住。“小宇的词汇量不错,但缺乏运用机会。” 退休后仍在教育机构担任顾问的陈老师翻着笔记本,“现在教育部强调‘用中学’,死记硬背的方法行不通了。” 她递来一份Sino-Bus 线上课程的介绍,“上周我去听了他们的示范课,老师把组屋楼下的杂货店变成课堂场景,让孩子用华文讨价还价,很有意思。”

当晚,林先生点开课程演示视频。屏幕里的老师正拿着虚拟的小贩中心菜单,引导学生说 “请给我一份海南鸡饭,不要辣椒”。这种教学方式让他想起自己小时候背诵课文的日子 —— 那时全班同学扯着嗓子朗读,却很少有人能在菜市场流利地用华文交流。

小宇的第一节试听课安排在周六上午。当Sino-bus老师用 3D 动画展示 “菜市场” 场景时,原本缩在椅子里的男孩渐渐坐直了身子。老师指着虚拟摊位上的鱼说:“小宇每天路过湿巴刹,能不能告诉老师怎么问鱼的价格?” 他犹豫片刻,小声说:“这个…… 多少钱?” “非常好!” 老师立刻调出价格牌,“如果想知道能不能便宜点,我们可以说‘可以便宜一点吗’。” 屏幕上弹出拼音和英文注解,小宇跟着念了三遍,眼睛亮了起来。

还有每月收到的学习报告让林先生格外安心。表格里详细记录着小宇掌握的场景对话 —— 从图书馆借书到餐厅点餐,从医院问诊到邻里问候,每个单元都标注着掌握程度和提升建议。有次他偶然点开课程回放,发现Sino-bus老师正用虚拟白板对比 “买” 和 “卖” 的用法,特意结合了儿子常去的玩具店场景。

三个月后的单元测验,小宇的口语成绩第一次拿到 A-。更意外的是,家长会那天,华文老师笑着说:“小宇现在会主动在课堂讨论时用华文表达观点了,上周分享周末活动,他讲的‘去滨海湾看灯光秀’特别生动。”

如今林先生看着儿子在平板电脑上预习 “邮局寄信” 的课程,突然理解了教育部改革的深意。华文从来不是课本里的铅字,而是融入生活肌理的沟通工具。就像陈老师说的:“当孩子发现华文能帮他买到爱吃的糕点,能和小贩叔叔讨价还价,自然就愿意学了。”

窗外的月光落在小宇的练习本上,上面用稚嫩的笔迹写着明天要练习的句子:“请问,这个包裹能寄到中国吗?” 林先生知道,儿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,慢慢走进这个充满可能性的华文世界。

Contact us WhatsApp+86181653290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