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云锦国,有一位扎着双髻、爱穿绣牡丹裙的小公主,名叫小棠。她能歌善舞,会用七彩丝线绣会笑的云朵,却最怕国王爹爹说的“华文课”——那些方块字像蚂蚁排着队爬,默写总把“花瓣”写成“花辨”,读起《咏鹅》比数宫灯还慢。
“小棠,华文是咱们和中原文化的纽带呀!”国王摸着她的头叹气。可小棠捂着耳朵跑开:“纽带太硬,不如糖葫芦甜!” 直到那夜,御花园飞来一只闪着金鳞的小麒麟。
金麟送书:华文的甜味初尝
“咚咚咚——”小麒麟撞响了琉璃灯,嘴里叼着本烫金封面的书。“这是我从云外捎来的!”它甩甩尾巴,书“啪”地落在小棠膝头——《中国神话故事:龙姑娘的礼物》。 翻开第一页,小棠的眼睛亮了:画里的龙会吐珍珠,凤凰的羽毛像撒了金粉,女娲捏泥人时哼着歌谣……她一口气读到月亮爬上屋檐,连最爱的桂花糕都忘了吃。合上书时,封皮内侧竟飘出一缕墨香,小麒麟蹭着她手背说:“这是华文的魔法,等你学会读更多,就能去云外找故事啦!”
第二天,小棠捧着书去找太傅:“我要学华文!”可太傅摇头:“公主基础太弱,按国子监的课本来,怕是……” “那就找个会变魔法的先生!”小棠叉着腰。消息传到国王耳中,他拍板:“给公主请Sino-bus的线上先生,听说他们能把华文变成糖画,甜滋滋的!”
云课堂里的定制魔法
Sino-bus的导师林老师是个戴圆框眼镜的姐姐,视频一接通,她就举起电子毛笔:“小棠公主,我们今天不学‘之乎者也’,先给金麟画张像好不好?” 屏幕上跳出互动白板,小棠拖动线条勾出金麟的轮廓,林老师顺势教“鳞”“爪”“尾”;画到龙角时,又蹦出个小动画——“角”字像鹿的头顶长出小树杈,小棠咯咯笑:“原来字会变魔术!”
第一步:兴趣当钥匙,打开华文门
林老师翻出小棠的“华文体检单”:识字量达标但错别字多,阅读爱跳行,写作只会“今天天气好”。“那我们就从你爱的‘龙’开始!”课程表悄悄变了——
读《龙的传说》时,小棠用荧光笔标出“腾云驾雾”“呼风唤雨”,林老师教她用黏土捏“汉字龙”(每个偏旁是一片龙鳞);
写观察日记,主题是“御花园的龙形假山”,小棠写“石头缝里钻出三株小草,像龙爪挠了挠春天”,林老师把这句话抄在“金句罐”里,说:“这是公主专属的华文宝石!”
第二步:游戏化闯关,语法变甜汤
最让小棠头疼的“的”“地”“得”,被林老师做成了“糖葫芦游戏”:红果是“的”(修饰名词),山楂是“地”(修饰动词),糖壳是“得”(补充说明)。“小棠的裙子( )漂亮”“小棠( )跳舞”,小棠串着“糖葫芦”,错题率从70%降到10%。
第三步:对接考试,魔法变实力 P6华文考试要考“看图写故事”,林老师带小棠玩“图片接龙”:一张图是“小女孩在灯笼下看书”,下一张是“灯笼变成龙飞上天”,小棠连起来写:“我的华文书里藏着龙,它驮着我去云外找更多故事……”这篇作文被国王贴在御书房,批注:“吾女笔下有光。”
云外的回响:华文是会飞的糖
半年后,小棠的华文课成了御花园最热闹的事。她带着金麟,用华文给御猫讲“嫦娥奔月”,教御膳房的胖厨娘写“桂花糕秘方”,连总板着脸的太傅都凑过来:“公主,这‘唇齿留香’四个字,您写得比我当年的状纸还漂亮!”
期末考,小棠的华文拿了“云锦之星”。试卷作文题是“我与华文的甜蜜事”,她写道:“以前觉得华文像硬糖纸,现在才知道,里面裹着蜜——是金麟的鳞片,是林老师的小动画,是御花园里每片会说华文的叶子。我要把这些甜,写成更多故事,寄到云外,告诉所有爱华文的小朋友。” 国王看着女儿在灯下写信,信纸上画着小麒麟叼着书,旁边歪歪扭扭写着“Sino-bus魔法课,让华文变甜啦”。他笑着摇头:“原来最好的先生,是让孩子自己爱上这门课。”
如今的小棠,会在早朝时用华文念各国贺信,会把“一带一路”的故事讲给金麟听,还会在每年中秋,用华文给云外的小麒麟回信:“谢谢你送我的华文魔法,它让我的城堡,永远飘着故事和糖的味道。” 而这,或许就是华文最神奇的魔法——不是生硬的规则,是藏在糖画里的甜,是故事里的光,是孩子眼睛发亮时,那句“我想再学一点,再多一点”。
Contact Us WhatsApp:+8618165329059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