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岁的新加坡男孩林家明有一个秘密基地——后港组屋楼下那棵古老的雨树下。每当中文考试成绩不如意时,他都会躲在那里,用树枝在泥土上画画。
“我又不及格。”那天下午,家明在秘密基地对着他的画喃喃自语。泥土上画着一座歪歪扭扭的桥,桥的一端站着一个男孩,另一端是模糊不清的人影。
这一幕,恰好被站在不远处的母亲慧玲看见。她手中紧握着家明刚刚发下来的中文测验卷——58分,这已经是本学期第三次不及格了。
“也许我们需要不一样的帮助。”晚餐时,慧玲轻声提议。丈夫立伟皱眉:“我们已经请过三位家教了,不是吗?”
家明默默扒着饭,眼睛盯着盘子里的菜,仿佛那些青豆和胡萝卜块能拼出中文答案。
夜里,慧玲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老同学分享的Sino-bus华文定制课程体验,那句“不只是教中文,更是搭建文化桥梁”打动了她。
“就试一次吧。”慧玲说服了丈夫。
周六上午,家明不情愿地坐在平板电脑前,等待他的第一节Sino-bus试听课。他原以为会看到又一个严肃的老师,没想到屏幕上出现了一位笑容亲切的年轻女教师。
“家明你好,我是王老师。今天我们不学课本,来玩个游戏好吗?”
王老师分享了一个动画界面,一只小熊猫需要穿过竹林收集竹子,每根竹子上都有一个汉字,家明需要正确读出这些字才能帮助熊猫前进。
“这有点像我的游戏!”家明惊讶地发现,屏幕上出现的汉字他居然大部分都认识。
王老师笑道:“我听说你喜欢画画,能给我看看你的画吗?”
家明犹豫了一下,从书包里掏出素描本,对着摄像头展示他画的雨树、组屋和邻里猫。
“画得真棒!你知道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吗?它们不仅仅是风景,还讲述着故事和情感。”
接下来的三十分钟,王老师通过简单的故事介绍了几个与绘画相关的汉字——画、笔、色、美。家明惊讶地发现,这些字不知不觉就印在了他的脑海里。
课程结束时,家明竟有些意犹未尽。
“妈妈,我可以继续上王老师的课吗?”
慧玲惊喜地看到儿子眼中重新燃起的学习热情,立即报名了Sino-bus的定制课程。
Sino-bus的王老师向家明父母解释,课程完全根据家明的兴趣和水平定制。“我们发现家明对视觉艺术很敏感,会把教学内容和绘画、图像联系起来。”
接下来的课程中,王老师确实践行了这一理念。她不仅用家明喜欢的绘画作为教学切入点,还引入了许多互动游戏和情景对话。每周两次的一对一在线课程,家明从不缺席,也不再需要父母催促。
“王老师说,中文不只是考试科目,它是连接我和爷爷的桥梁。”一天,家明突然对母亲说。
慧玲愣住了,这才明白儿子为何突然对中文如此上心。
原来,家明的爷爷年事已高,只会说华语和方言。每次家庭聚会,家明都因无法与爷爷深入交流而感到沮丧。有一次,爷爷试图给他讲家族故事,家明只能听懂零星的词语,最后爷爷无奈地拍拍他的肩膀,结束了谈话。
“我想听懂爷爷的故事,”家明认真地说,“也想告诉他我的故事。”
两个月后,家明的中文进步显著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他开始主动与爷爷交流,虽然用词简单,但祖孙之间的互动明显增多了。
“爷爷年轻时是建筑工人,参与建造了新加坡许多早期的组屋。”一天,家明兴奋地告诉母亲他从爷爷那里听来的故事,“他说每一座桥都连接两个地方,而语言是连接两个人的桥。”
学期结束时,家明的中文考试获得了82分。他没有再去雨树下的秘密基地,而是拉着爷爷坐在组屋楼下的长椅上,展示他的成绩单。
“很好,很好。”爷爷用布满老茧的手摸着孙子的头,眼中闪着泪光。
家明从书包里掏出一幅画,画上是爷爷和他手牵手站在一座七彩的桥上。
“这是为你画的,爷爷。王老师说,我可以用中文写下我想对你说的话。”
画的底部,家明用略显稚嫩但工整的汉字写着:“爷爷,谢谢你等我。现在,我可以听懂你的故事了。”
爷爷接过画,手微微颤抖。他凝视良久,轻声说:“这家明,写得很好。”
那一刻,家明明白了,Sino-bus教给他的不仅是中文词汇和语法,更是跨越代沟、连接亲情的能力。
当晚,家明在Sino-bus的课后作业中写道:“今天,我建成了我的第一座桥。王老师,谢谢你教我如何建桥。”
王老师在回复中写道:“是你自己找到了建桥的理由和勇气。老师只是给了你工具和图纸。”
在期末的创意作业中,家明用中文写了一篇短文,讲述他和爷爷的故事。语文老师在班上朗读了这篇作文,并破例给了满分。
“有时候,学习的意义超越成绩本身。”老师在评语中写道,“它连接了过去与现在,连接了心灵与心灵。”
如今,家明仍然每周参加Sino-bus的在线定制课程,但他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。他知道,每学一个汉字、一个词语,都是在加固他与爷爷之间的那座桥,也是在连接他自己的文化之根。
而那座桥,早已不再是秘密基地泥土上的涂鸦,它真实地存在于爷孙之间,每一天都在延伸、加固,承载着更多等待被讲述和倾听的故事。
Contact Us WhatsApp:+8618165329059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