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叫林小语,是新加坡一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。别的科目我都拿得出手——科学课能组装会发电的风车,美术课画的蝴蝶能让老师贴在走廊,可一提到华文课,我就恨不得变成隐形的含羞草。
上周华文测验,阅读理解题问“《小蚂蚁的搬家日记》里,作者为什么反复写‘雨丝像银线’”,我盯着试卷抓耳挠腮,最后填了“因为好看”。结果老师批注:“要联系下文‘蚂蚁洞要被淹了’,这是用比喻写危险。”
更丢人的是写作课,我写“帮妈妈浇花”,只写了“我拿了水壶,浇了花,妈妈笑了”,被老师画了大段波浪线:“缺细节!水壶是什么颜色?花瓣上的水珠像什么?妈妈笑的时候眼睛弯成什么样?” “小语,华文不是背生字,是用文字画画呀。”妈妈摸摸我的头,翻出手机,“我给你报了个华文课,叫sino-bus,听说老师能定制内容,说不定合你胃口。”我撇撇嘴:“又是上课?我才不要!”可妈妈眨眨眼:“听说第一节课能选你喜欢的主题哦。”
藏在华文书里的邀请函
当晚,我抱着《森林童话集》打哈欠。书页突然哗啦啦翻到《月光森林的秘密》那章,一行金色小字从纸上浮起来:“想知道月桂精灵的咒语为什么能唤醒沉睡的古树吗?来sino-bus华文学院,找葡萄老师。” 我揉揉眼睛——难道是白天看太久书眼花了?可那行字还在,还蹦蹦跳跳往窗外飘。鬼使神差地,我跟着追出去,穿过院子里的鸡蛋花树,竟来到一片缀满星子的草地。草地上有座小木屋,门牌上写着“sino-bus华文学院”,窗户透出暖黄的光。
推开门,穿薄荷绿连衣裙的葡萄老师坐在地毯上,身边堆着会发光的书本。“小语,欢迎来到华文的魔法世界!”她笑着递给我一颗糖,“你最近在烦恼什么?是写不出细节,还是读不懂故事里的心情?”我咬着糖,把测验和作文的糗事全倒了出来。
葡萄老师点点头:“那我们就从‘给文字加魔法’开始吧。你知道吗?华文里的形容词、动词,就像童话里的魔法药水——‘水壶’加‘蓝白条纹’,就变成了‘外婆留下的蓝白条纹水壶’;‘浇花’加‘水珠在月季花瓣上滚成小珍珠’,画面就活了。”她打开一本会动的书,里面跳出我上周写的“帮妈妈浇花”,逐字帮我“施魔法”:“看,加上‘水壶手柄磨得发亮,沾着我去年种太阳花的泥土’‘水珠顺着三叶草的叶子滑进泥土,惊飞了躲在那里的西瓜虫’,是不是像看了场小电影?”
定制课:我的华文冒险地图
从那天起,我成了sino-bus的常客。葡萄老师说我像块需要慢慢打磨的宝石,专门为我设计了“童话华文冒险”课程——把中一的写作、阅读、词汇全藏在故事任务里。
写作课:给童话主角加“细节装备”
中一要学记叙文,葡萄老师让我给《月光森林的秘密》里的月桂精灵设计“第一次见面”的场景。“她长什么样?头发是藤蔓编的,还是露珠串的?说话时手里会拿什么?是带着松针香的帕子,还是会发光的橡果?”在她的引导下,我写:“月桂精灵从树后探出头,发间缠着新鲜的茉莉,手里捧着半块桂花糕,糕饼上的蜜渍在月光下闪着琥珀色的光。她歪头笑:‘你帮我找到了丢失的咒语书,这是森林的谢礼。’”交作业时,葡萄老师批注:“细节像星星,把人物照亮了!”
阅读理解:和故事主角“对话”
学“分析文章主旨”时,我们钻进了课本里的《小蜗牛的四季》。葡萄老师说:“现在你是小蜗牛的好朋友,它说‘春天太短,刚开出第一朵花就变热了’,你觉得它为什么这么说?是抱怨吗?”我托着下巴:“可能它喜欢慢慢看花开,可是春天走得太快,它有点难过。”老师眼睛一亮:“对!这就是‘体会作者情感’——表面写小蜗牛,其实是在说‘要珍惜当下的美好’。”现在我读课文会忍不住“钻”进角色里,上次分析《父亲的菜园》,我甚至写下了小菜园的心理活动:“谢谢主人每天给我除草、浇水,我要结出最甜的番茄回报他。”
语言实践:用华文写“魔法信”
中一要学电子邮件,葡萄老师布置了超有趣的作业:“给《森林童话集》的作者写封邮件,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故事,为什么。”我对着电脑敲了又删:“亲爱的作者阿姨,我最喜欢《萤火虫的路灯》。您写‘萤火虫把光聚成小灯笼,照着迷路的小田鼠回家’,我好像看见那些光在黑夜里一闪一闪,特别温暖。要是能加一段田鼠后来也变成萤火虫,给其他小动物照路,就更棒啦!”邮件发出后,葡萄老师帮我调整了格式,还开玩笑:“说不定作者看到会邀请你去森林里找灵感呢!”
我的华文,终于长出翅膀
三个月后的华文测验,我盯着阅读理解题笑了——题目是“《小蚂蚁的搬家日记》里,‘雨丝像银线’有什么作用”,我提笔就写:“作者用‘银线’比喻雨丝,既写出雨的细密,又暗示蚂蚁洞要被淹的紧急,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小蚂蚁的着急。”写作课上,我写的《我的小花园》被老师当范文读:“‘薄荷的叶子绿得发亮,沾着晨露;三角梅的花瓣像被风吹皱的红绸子,落进泥土里;最妙的是那丛茉莉,星星点点的小白花藏在叶间,凑近闻有股甜甜的奶香味’——细节让文字有了画面和气味!”
现在我还是会追着葡萄老师问:“下一节课能不能设计‘海底华文冒险’?我想给小美人鱼写封信!”妈妈看着我书包里越来越厚的作文本,笑着说:“以前写作文像挤牙膏,现在倒像开了泉水。”
其实我知道,是sino-bus教会我——华文不是课本上的符号,是给童话加魔法的咒语,是给朋友写心意的信笺,是把“喜欢”“难过”“好奇”都变成画面的画笔。现在的我,会蹲在院子里的鸡蛋花树下写观察日记,会追着妈妈问“‘唠叨’换成‘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’是不是更可爱”,还会对着夜空小声说:“华文,原来你这么好玩!”
晚风掀起我的作文本,最新一页写着:“今天葡萄老师说,我的文字有了‘童话温度’。我想,这就是华文的魔法吧——只要用心,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故事家。”
Contact Us WhatsApp:+8618165329059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