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永远记得那个让我无地自容的下午。
“林晓慧,请你朗读下一段课文。”华文老师推了推眼镜,目光透过镜片落在我身上。
我颤抖着站起来,盯着课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方块字,它们像一群调皮的蚂蚁在我眼前晃动。“春天…来了…树木…发…”我卡在“芽”字上,脸烧得发烫。
“是‘发芽’。”老师叹了口气,“坐下吧。课后要多练习啊。”
教室里响起几声窃笑。我把头埋得很低,恨不得钻进课桌底下。这已经是我这学期第五次在课堂上出丑了。
放学回家后,妈妈正在查看我刚发下来的华文测验卷——鲜红的“58分”刺痛了我的眼睛。
“晓慧,我们需要好好谈谈你的华文了。”妈妈尽量让语气平和,“姑姑说她的孩子用了Sino-bus华文定制课程后进步很大,我们要不要试试?”
我立刻抗拒:“又是补习?我已经有三个补习老师了!”
“这次不一样,是线上一对一定制课程。”妈妈打开手机给我看,“完全根据你的情况来教,时间也灵活。”
虽然百般不情愿,在妈妈的坚持下,我还是同意了试听一节课。
周六早上,我懒洋洋地坐在电脑前,心想这不过又是另一个无聊的补习。屏幕上出现了一位笑容亲切的女老师。
“晓慧你好,我是Sino-bus的陈老师。”她的声音温柔但充满活力,“听说你喜欢K-pop和画画?”
我惊讶地点点头。以前的补习老师从来不会问这些。
“太好了!那我们今天就从你最喜欢的偶像名字开始学华文吧!”
陈老师分享了一个互动界面,上面有我熟悉的偶像照片,每个照片旁边都有中文名字和拼音。“你看,‘金’这个字,就像你偶像姓‘金’一样,也代表着珍贵的含义。”
令我惊讶的是,在这种贴近兴趣的情境中,那些原本枯燥的汉字突然变得生动起来。陈老师没有强迫我死记硬背,而是通过游戏和故事,让我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新词汇。
试听课结束后,我竟然有些意犹未尽。“妈妈,我可以继续上陈老师的课吗?”
正式课程开始后,我发现Sino-bus的定制课程确实与众不同。陈老师为我量身打造了学习计划,完全针对我的薄弱环节。
“晓慧的问题不在于语言能力,而在于对华文的兴趣和信心。”陈老师在给妈妈的反馈中一针见血地指出。
在阅读方面,陈老师没有让我直接啃读冗长的文章,而是精心挑选了我感兴趣的短文——有关流行文化、艺术和励志故事。她教我如何找出文章的关键词,如何通过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。
“先读懂,再读多。”陈老师总是这样说。
写作曾经是我最害怕的部分。陈老师从简单的造句开始,逐步引导我写段落,最后才是完整的文章。她分享了许多实用的技巧,比如如何运用比喻让文章更生动,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增强表现力。
“不要想着一口气写出一篇完美的作文。”她告诉我,“写作就像画画,先勾勒轮廓,再填充细节。”
陈老师还特别针对新加坡考试题型进行训练。她教给我一套“三步阅读法”:先快速浏览了解大意,再仔细阅读找出细节,最后结合问题定位关键信息。这套方法在考试中特别实用。
三个月后的期末考试,我紧张地打开华文试卷。令人惊讶的是,那些题目看起来不再可怕。阅读理解的短文刚好是我在Sino-bus课上读过的类似主题,写作题目也是我们重点练习过的类型。
成绩公布那天,我迫不及待地冲回家,手里紧紧攥着一张华文试卷。
“妈妈,我华文考了82分!”我几乎是喊着宣布这个好消息。
妈妈接过试卷,难以置信地看着上面的分数。从不及格到82分,这个进步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。
“陈老师今天表扬我了。”我兴奋地分享着,“她说我的阅读理解进步最大,这次考试只错了两题。作文也拿了28分!”
更让妈妈惊喜的是,我现在会主动阅读华文书籍了。我的书架上,那些蒙尘的华文故事书终于被重新翻开。
“我不怕华文了。”我自信地说,“陈老师教会了我学习方法,也让我发现华文其实很有趣。”
如今,我依然是那个热爱K-pop和绘画的女孩,只是我的生活中多了一份对华文的热爱。我开始用华文记录我喜欢的歌词,甚至尝试为每幅画配上一段华文说明。
“将来我想用华文和韩文写一本关于K-pop文化的书。”我向陈老师分享这个梦想时,她鼓励地说:“只要你保持现在的热情和努力,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。”
从恐惧到喜爱,从逃避到拥抱,我的华文逆袭之路证明了一点: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引导,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之道。
而这一切,都始于那个被迫参加的Sino-bus试听课——一个我曾经抗拒,如今却感激不尽的选择。
Contact Us WhatsApp:+8618165329059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