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允曦从未想过,一次寻常的线上华文课会把她卷入时空漩涡。
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学生,她正在为毕业论文《唐代书法美学》搜集资料。那天下午,她照常登录sino-bus线上华文平台,准备与她的华文老师进行每周一次的一对一课程。
“王老师,我今天想多了解颜真卿书法的特点…”允曦话音未落,电脑屏幕突然闪烁起来,一阵刺眼的白光吞没了整个房间。
当她再次睁开眼,发现自己置身于一间古朴的书房。烛光摇曳,空气中弥漫着墨香,一位身着唐装的老者正伏案挥毫。
“此乃何人?为何擅闯老夫书房?”老者抬头,眉头紧锁。
允曦愣住了,眼前的老人竟与她在历史资料中见过的颜真卿肖像一模一样。她低头看见自己仍戴着无线耳机,笔记本电脑也奇迹般地出现在旁边的竹椅上,屏幕那端是焦急呼唤的王老师。
“老师,我…我好像穿越到了唐代,见到了颜真卿本人!”允曦压低声音对着麦克风说。
耳机里传来王老师震惊却迅速冷静下来的声音:”保持镇定,这是难得的机会。打开摄像头,让我也能见证这段奇遇。”
允曦照做了,她转向颜真卿,用最恭敬的语气行礼:”晚生李允曦,来自南洋新加坡,久仰颜先生大名,特来请教书法之道。”
颜真卿本要唤人将这奇装异服的不速之客赶走,但听到”书法”二字,又见她态度诚恳,不由缓和了神色:”南洋?可是那海外之地?你也会书法?”
允曦的华文水平日常交流尚可,但要讨论深奥的书法理论就力不从心了。她急中生智,对着耳机说:”王老师,请帮我!”
sino-bus的王老师立即明白了状况:”别担心,我们现在就上一堂真正的’定制’课程。我会实时指导你与颜公对话。”
就这样,一场跨越千年的华文课开始了。
王老师通过耳机为允曦提供即时翻译和专业知识:”颜公的《祭侄文稿》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,你可以请教他创作时的心境…”
允曦依言用还不甚流利的华文提问,颜真卿先是惊讶于海外学子竟知悉他的作品,继而感动于她求知的真诚,开始耐心解答。
当颜真卿谈及运笔之道时,允曦的现代电子设备再次引起了他的好奇。
“此乃何物?似镜非镜,竟有人声传出?”
允曦急中生智,解释道这是海外的一种”学习工具”,并邀请颜真卿观看sino-bus的授课界面。
“我们新加坡的学子,即使远离中华,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华文和书法。”允曦打开课程资料库,向颜真卿展示里面的书法教学模块。
颜真卿抚须惊叹:”妙哉!万里之遥,顷刻相见,文字书画,互通有无。若我大唐有此神物,文化教化何愁不广传天下?”
允曦趁机详细介绍了sino-bus的线上华文课程:”我们有一对一的教学模式,老师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和水平量身定制课程。比如喜欢书法的学生,不仅可以学习书法史,还能通过高清影像细细观摩名帖,甚至与同好在线交流。”
颜真卿听得入神,忽然长叹一声:”老夫近日正为一事烦恼。朝廷欲广传书法技艺,然师资有限,众多学子求教无门。听汝所言,这’线上一对一’教学,似可解此困境?”
允曦与王老师都愣住了——颜真卿竟在唐代就提出了远程教育的雏形!
接下来的时光里,允曦在王老师的协助下,开始了一场特殊的”文化交流”。她向颜真卿介绍现代华文教学的方法,而颜真卿则亲自指导她书法要诀。
最令人惊叹的是,当颜真卿了解到sino-bus线上华文课程中”因材施教”的理念时,他深表赞同:”昔年孔子便主张因材施教,奈何后世往往忘却此道。汝等海外教学尚能铭记古训,实属难得。”
不知不觉间,允曦的华文水平在这种沉浸式环境中飞速提升。她不再需要王老师的大量提示,能够直接与颜真卿讨论书法的笔墨意趣。
然而,分别的时刻终究到来。一天清晨,允曦发现电脑闪烁起熟悉的白光——时空通道即将关闭。
颜真卿似乎也预感到了什么,他铺开宣纸,挥毫写下一幅字赠予允曦:”文化传承,不分古今远近。”
“请记住,”颜真卿郑重地说,”书法不仅是技艺,更是心性之修炼。望汝将此法度传于后世。”
白光再次笼罩,允曦回到了自己的房间,仿佛一切从未发生。但桌上那幅墨迹未干的字画,证明那不是梦。
从此,每当允曦在sino-bus线上华文平台上课时,她总会特别强调:”同学们,华文学习不仅是语言技能的获得,更是与千年文明对话的过程。也许有一天,你们也会在学习中遇到不可思议的奇迹。”
而她也始终珍藏着那幅字,时常想起那位在时空间隙中相遇的老师,以及那堂改写了她对华文认知的定制课程——不仅定制了教学内容,更定制了一段穿越千年的文化缘分。
Contact Us WhatsApp:+8618165329059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