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o-bus新加坡华文线上一对一课程|奇幻书店里的华文约定

新加坡牛车水的老街深处,藏着一家只有傍晚才开门的 “时光书店”。11 岁的林小满是这里的常客,每次放学后,她都会钻进书店,在满架旧书里寻找带有插画的故事书。可最近,小满却没了往日的兴致 —— 华文老师布置了 “我的家乡” 主题作文,她盯着作业本上的空白,半天写不出一个字。

“小满,今天怎么不翻故事书啦?” 书店老板陈爷爷推来一杯柠檬茶,看着她皱成一团的作业本,笑着说,“是华文写作遇到难题啦?” 小满点点头,委屈地说:“我想写牛车水的老街,可不知道怎么描述灯笼的样子,也不会用华文写清楚爷爷做的海南鸡饭的香味,写出来的句子总是干巴巴的。”

陈爷爷听完,从书架深处抽出一本封面印着金色毛笔字的本子:“这是‘华文灵感本’,只要在上面写下你的困惑,它就会帮你找到解决办法哦。” 小满半信半疑地拿起笔,在本子上写下 “想学好华文写作,写出牛车水的美”。刚放下笔,本子突然发出柔和的光芒,页面上浮现出一行字:“Sino-bus 新加坡线上一对一华文课程,定制专属写作提升方案,助你用文字留住美好。”

“这是真的吗?” 小满带着好奇,按照本子上的指引,在妈妈的帮助下预约了 Sino-bus线上一对一的课程。第二天傍晚,她坐在书店的小书桌前,接通了线上课堂的视频。屏幕里出现一位穿着浅蓝色衬衫的王老师,手里拿着一本画满牛车水街景的绘本:“小满你好呀!我听说你想写牛车水的故事,正好我也去过那里,我们可以一起用华文把它写下来。”

王老师没有直接讲写作技巧,而是打开了一段牛车水的实景视频:“你看,老街的灯笼是什么颜色的?挂在什么地方?” 小满盯着屏幕,认真地说:“是红色和金色的,挂在店铺门口,风吹的时候会轻轻晃。”“那我们试着把它写成句子吧,” 王老师在电子白板上写下 “傍晚,牛车水的老街亮起了红灯笼,金色的流苏在风里轻轻摇摆,像在和路过的人打招呼”,“你可以把自己看到的、想到的加进去,让句子更生动。”

小满跟着老师的思路,尝试着写:“红灯笼像一个个小太阳,照亮了爷爷的海南鸡饭摊位,香味飘得好远好远。” 王老师立刻竖起大拇指:“‘小太阳’这个比喻太棒了!我们再给‘香味’加一些细节,比如‘鸡肉的香味混着米饭的热气,勾得人肚子咕咕叫’,是不是更有画面感了?” 小满眼睛一亮,赶紧在本子上补充,原本干巴巴的文字,瞬间变得鲜活起来。

针对小满 “不会描述事物” 的问题,王老师还设计了 “五感写作法” 练习:教她用眼睛看(灯笼的颜色、形状)、用耳朵听(老街的叫卖声、自行车铃声)、用鼻子闻(食物的香味、花草的清香)、用嘴巴尝(爷爷做的鸡饭味道)、用手摸(灯笼布料的质感),再把这些感受用华文组织起来。每次上课,王老师都会提前准备和牛车水相关的素材 —— 比如老店铺的照片、传统小吃的故事,让小满在熟悉的场景里轻松学写作。

有一次,小满提到想写爷爷做海南鸡饭的过程,王老师特意找来了步骤分解图:“我们可以按照‘选鸡 — 煮鸡 — 调酱汁 — 盛饭’的顺序来写,比如‘爷爷早上会去菜市场挑最肥的文昌鸡,放进锅里煮的时候,会在水面撒上几片姜,这样鸡肉就不会有腥味’。” 小满跟着老师的指导,把爷爷做饭时的动作、表情都写了进去,还加了一句 “爷爷说,做鸡饭和学华文一样,都要用心才好”。

三周后的华文课上,小满的作文《牛车水的味道》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。当读到 “红灯笼照亮了老街,爷爷的鸡饭香暖了我的心” 时,全班同学都露出了微笑。放学后,小满飞快地跑到时光书店,抱着作文本对陈爷爷说:“陈爷爷,我做到啦!是 Sino-bus 的王老师帮我学会了用华文写故事!”

陈爷爷接过作文本,翻到最后一页,只见王老师用红笔写着:“小满,你的文字里藏着对家乡的爱,继续加油,未来一定能写出更多好故事。” 这时,“华文灵感本” 又亮起光芒,页面上多了一行新的字:“华文不是难题,而是传递美好的桥梁,Sino-bus愿陪你一路成长。”

夕阳下,小满坐在书店的窗边,翻开作文本,笔尖在纸上轻轻滑动 —— 她想写更多关于牛车水的故事,写老街的清晨、午后和夜晚,写爷爷的笑容、陈爷爷的书店,还有 Sino-bus华文线上一对一课堂上那些温暖的时光。而这一次,她再也不用为 “怎么写” 发愁,因为她知道,只要用心感受,用华文记录,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能变成动人的故事。

Contact Us WhatsApp:+86181653290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