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一只新加坡的橘猫妈妈,和所有本地家长一样,最近陷入了深深的育儿焦虑。我的小橘猫汤姆已经六岁,到了该认真学华文的年纪。可每次我拿出识字卡片,他就用那双圆溜溜的眼睛无辜地看着我,然后一溜烟躲到猫爬架最高处——活像见了狗似的。
这不能全怪他。作为土生土长的新加坡猫,我们家的日常用语是英语,连追的动画片都是英文版。汤姆能听懂“吃饭”、“睡觉”这样的简单华文词汇,但要他认字、读书,简直比让我放弃最爱的三文鱼还难。
转机出现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
我在组屋楼下遇到邻居暹罗猫太太,她家的小猫去年华文突飞猛进。“试试Sino-bus吧,”她神秘地压低声音,“专为咱们这样的华裔家庭设计的。”
当晚,我打开Sino-bus的网站,首先吸引我的是他们的K阶段课程介绍——《汉字启蒙》。这个名字就让人心生好感,不是生硬的“识字课”,而是“启蒙”,像轻轻点亮一盏灯。
更让我动心的是他们的承诺:一对一量身定制。这意味着老师会根据汤姆的程度来调整教学,不像传统补习班那样“一刀切”。想到汤姆那只对小鱼干和毛线球才有的专注力,这个特点太重要了。
第一堂课:汉字活了
周日下午三点,汤姆不情不愿地蹲在iPad前。屏幕那端的陈老师笑起来眼睛弯弯的:“汤姆,我们今天来认识你的朋友们哦。”
她展示的第一个字是“猫”。奇妙的事情发生了——“你看,‘猫’字左边是反犬旁,像猫咪弓起的背;右边是‘苗’,据说因为小猫的叫声是‘喵喵’的。”汤姆的耳朵突然竖了起来。
接着是“鱼”字。“这个字画的就是一条鱼呢!上面是鱼头,中间是鱼身,下面这些点是水花。”老师用手比划着游动的姿势。汤姆情不自禁伸出爪子碰了碰屏幕。
最精彩的是学“森”字。老师让汤姆找来三根小树枝,在桌上摆出“木”字,然后两个“木”并排,最后三个“木”叠成“森”。“一棵树是木,很多树就是森林啦!”汤姆兴奋地跑去阳台,指着楼下的树“喵喵”叫。
这一刻我明白了——对汤姆来说,汉字不再是作业本上呆板的笔画,而是会讲故事的小图画。
口语:从“喵”到“妙不可言”
汤姆的性格有些内向,平时除了“饿”、“困”、“玩”这几个词,很少主动说华文。陈老师却有办法让他开口。
她设计了一个“猫咪超市”的游戏。汤姆要当顾客,用华文说出想买的商品。第一次,他只会指着图片说“鱼”。老师引导他:“想要什么鱼呢?是金枪鱼还是三文鱼?”
“这、这个。”汤姆还是害羞。
“那我们来说‘请给我这个’。说对了超市才开门哦。”
经过几次练习,现在汤姆已经能完整地说:“陈老师,请给我一罐三文鱼罐头。”虽然发音还带着可爱的“猫腔”,但已经是很流利的句子了。
老师还根据汤姆对动物的喜爱,专门设计了动物主题的对话练习。现在他不仅能说出“老虎”、“熊猫”这些词,还会形容“大象的鼻子很长”、“兔子的耳朵是竖起来的”。
写作:爪印留下的诗意
当陈老师建议开始简单的写作练习时,我着实担心了一下——汤姆连笔都握不稳呢。
但Sino-bus的“写作”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。第一份“写作作业”是让汤姆用爪印作画,然后配一句话。汤姆蘸着可洗的颜料,在纸上印了几朵梅花爪印,然后口述:“这是我的脚印。”
老师把这句话工整地写在爪印旁边,鼓励汤姆描红。就这样,汤姆完成了他的第一篇“作品”。
随着认识的字越来越多,汤姆开始尝试写“日记”。他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道:“今天吃了鱼,很开心。”老师在这句话下面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上个月,汤姆用刚学会的字给我写了一封信:“妈妈,我爱你。你是最好的妈妈。”虽然“最”字写错了部首,但在我眼里,这是世界上最美的情书。
静待花开的美好
两个月后的今天,变化正在悄悄发生。
汤姆开始主动要求上华文课了。他会把新学的字卡整齐地收在自己的小盒子里,像收藏宝贝一样。上周我们去牛车水,他指着招牌大声说:“妈妈,我认识那个‘面’字,是我们爱吃的云吞面!”
更惊喜的是,他现在会用华文表达更细腻的想法。昨天他抱着玩具老鼠说:“它的毛很柔软,像妈妈的尾巴。”这种通感的运用,让我看到了语言在他心里生根发芽的样子。
作为一只曾经焦虑的新加坡橘猫妈妈,我终于明白:学习华文不是为了考试,而是给孩子多一把打开世界的钥匙。通过Sino-bus的K阶段课程,汤姆不仅学会了认字、说话、写句子,更重要的是——他发现了华文的美妙,建立了说华文的自信。
窗外的雨还在下,汤姆正在用刚学的华文给陈老师讲他新编的故事:“有一只聪明的小猫,他学会了魔法,能让所有的字都活过来……”看着儿子发光的眼睛,我温柔地笑了。
原来,当文字被温柔地启蒙,每个孩子——包括我的小橘猫——都能成为驾驭语言的小魔法师。在这座多元文化的新加坡城市里,我的汤姆终于找到了属于他的那把华文钥匙。
Contact Us WhatsApp:+8618165329059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