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o-bus新加坡华文|墨香里的成长:晓雅与华文的不解之缘

新加坡芽笼的午后,阳光透过组屋窗户洒在书桌前,10 岁的林晓雅却对着华文课本皱起了眉头。课本上 “阖家团圆” 的插画旁,她用铅笔歪歪扭扭地画了个哭脸 —— 这是她转学到新加坡小学四年级的第三个月,华文依旧是她最头疼的科目。

晓雅的父母是新移民,在家主要用英文交流,刚转学时,她连 “春节” 的 “春” 字都认不全,更别提理解 “辞旧迎新” 这类蕴含文化深意的词语。第一次华文单元测试,她只考了 58 分,作文《我的家庭》里,通篇都是简单的英文句式直译,老师的批注写着:“缺乏华文表达逻辑,文化认知薄弱”。

妈妈陈女士看着女儿作业本上的红叉,既着急又无奈。“在新加坡,华文不仅是考试科目,更是了解本地多元文化的钥匙啊。” 她带着晓雅试了两家线下补习中心,大班课上老师只顾着讲考点,晓雅跟不上节奏,反而更抵触华文了,回家路上总念叨:“华文太无聊了,那些词语和故事我都听不懂。”

转机出现在邻居的推荐下。陈女士联系到 Sino-bus 新加坡华文线上一对一定制课程,预约了一节试听课后,晓雅的华文学习之路终于迎来了转折点。

试听那天,王老师的线上课堂打破了晓雅对华文课的刻板印象。得知晓雅喜欢画画,王老师没有直接讲课本,而是打开了一幅《清明上河图》的简笔画:“晓雅你看,这幅画里藏着很多华文小知识哦,比如这个挑着担子的人,我们可以用‘步履匆匆’来形容他。” 老师边说边在电子白板上用彩色笔标注词语,还播放了一段两分钟的动画,讲解 “步履匆匆” 的含义和用法。

当晓雅试着说出 “街上的行人步履匆匆” 时,王老师立刻鼓掌:“太棒了!我们还可以加上时间,比如‘清晨的街上,行人步履匆匆’,句子是不是更完整了?” 这种结合兴趣的教学方式,让晓雅第一次觉得华文没那么枯燥。

正式课程开始后,王老师根据晓雅的移民背景、兴趣爱好和知识短板,制定了专属教学方案。课程分为三个模块:基础夯实、文化浸润和能力提升,完美贴合四年级华文的学习重点。

基础模块里,王老师用 “汉字魔法游戏” 帮晓雅记生字。教 “福” 字时,老师把字拆成 “示字旁” 和 “畐”,告诉她:“示字旁代表祭祀,畐是装满粮食的容器,合起来就是‘有食物祭祀,就是福气’”;还制作了生字卡片,正面是汉字,背面是晓雅喜欢的卡通图案,搭配发音音频,让她利用碎片化时间记忆。词语学习则结合生活场景,比如逛超市时,晓雅会用华文记录买到的物品,王老师再帮她纠正 “新鲜的蔬菜”“香甜的面包” 等搭配错误。

文化浸润模块是晓雅最感兴趣的部分。王老师会围绕新加坡的节日、习俗设计课程,教她写 “牛车水的春节”“中元节的灯笼” 等主题作文时,先播放本地节庆的短视频,再讲解 “张灯结彩”“喜气洋洋” 等词语的文化内涵。有一次,晓雅在作文里写道:“牛车水的红灯笼挂满了街道,像一串串甜甜的糖葫芦,喜气洋洋的”,得到了学校老师的满分评价。

能力提升模块则聚焦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。王老师选取适合四年级难度的华文故事,教晓雅用 “圈点批注法” 划出关键信息,分析段落逻辑;写作时,从句子扩写开始,引导她加入动作、神态描写,比如把 “妈妈做饭” 扩写成 “妈妈系着围裙,在厨房里忙碌着,香喷喷的饭菜味道飘满了整个屋子”。线上课堂的回放功能也很实用,晓雅课后可以反复观看知识点讲解,遇到疑问随时在学习群里问老师,王老师总能当天给出详细解答。

三个月后的华文期中考试,晓雅考了 82 分,作文《我眼中的新加坡》更是被评为班级范文。现在的她,每天都会主动打开 Sino-bus 的学习平台,不仅能熟练运用 “郁郁葱葱的植物园”“车水马龙的街道” 等短语,还能给远在中国的外婆写华文书信,分享新加坡的生活趣事。

“原来华文里藏着这么多有趣的故事!” 晓雅拿着自己写的书信,开心地对妈妈说。去年春节,她还主动帮家里写了春联,用刚学会的 “国泰民安”“吉祥如意” 等词语,赢得了亲戚们的称赞。

如今,12 岁的晓雅已经是六年级的华文优等生,她不仅在学校的华文演讲比赛中获奖,还加入了学校的华文戏剧社。每当有人问起她华文进步的秘诀,她总会笑着推荐:“试试 Sino-bus 的线上定制课吧,它让我知道,华文不仅是一门语言,更是连接文化和生活的桥梁。”

在新加坡这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里,像晓雅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。Sino-bus 用定制化的教学、生动有趣的课程,帮助一个个孩子跨越华文学习的障碍,在墨香氤氲中感受语言的魅力,收获成长的力量。

Contact Us WhatsApp:+86181653290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