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明恩的人生,仿佛被一道无形的界线分割成了两半。白天,他是莱佛士书院中一班里那个英语流利、逻辑清晰的理科优等生;夜晚,他则对着华文作业本上那些方块字发呆,像面对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。他的家庭环境是典型的新加坡精英家庭,英语是主要沟通语言,华文,更像是每周必须应付几次、令人头疼的“任务”。
这次中一华文测验的卷子发下来,那个鲜红的“C6”像一道刺眼的伤痕。尤其是作文部分,老师用红笔批注:“主题模糊,人物描写空洞,情节缺乏逻辑。”明恩看着自己那篇题为《我的父亲》的记叙文,里面堆砌着“很高”、“很忙”、“很好”这类苍白无力的词语,他自己都读得味同嚼蜡。更别提那篇要求回复的“电子邮件”练习,格式错误百出,语气生硬得像在发官方通告。
“明恩,你的华文必须提上来,”班主任找他谈话,“这不仅关乎成绩,更关乎你能否真正理解和传承我们的文化根基。”父亲看着成绩单,沉默片刻,做出了一个决定:“我给你报了‘Sino-bus新加坡华文一对一线上定制课程’,据说他们专门针对本地学生的问题。”
第一次登录Sino-bus华文一对一的线上教室,明恩带着几分怀疑。摄像头另一端,是李老师温和的笑脸。她没有一上来就讲枯燥的语法,而是先让明恩分享了他的困扰和那次失败的测验。
“明恩,你觉得为什么写人物会‘空洞’呢?”李老师问。
“因为……不知道写什么。”明恩老实回答。
“因为我们缺少‘具体的描述’。”李老师切换屏幕,展示出中一课程的核心要点之一,“‘对人物有具体的描述’,不是用形容词堆砌,而是要通过细节展现。比如,你说父亲‘很忙’,那他加班回家时,眼里的血丝是怎样的?他书桌上那杯凉了又热的咖啡,是不是能说明问题?他拍拍你肩膀的手,是粗糙还是温暖?”
这番话像一束光,照进了明恩混沌的思维。原来,生动来自于观察。
接下来的课程,紧密围绕MOE中一华文大纲的要求展开,但李老师总能赋予它们生命力。
第一站:攻克“电子邮件”与“记叙文”
针对明恩薄弱的写作,李老师选择了中一课程里最典型的两种文体——电子邮件和记叙文,进行专项突破。
“电子邮件的‘主题明确’至关重要,”李老师强调,“它是收件人判断邮件重要性的第一依据。”她设计了各种场景让明恩练习:向老师请教问题、向社区中心申请参加活动、给不回信的朋友写一封提醒邮件。每封邮件,李老师都会逐字批改,从格式的规范性(称呼、正文、祝颂语、署名、日期),到语气的得体性(对长辈用“您”,语气恭敬;对朋友可稍随意,但也要礼貌)。明恩渐渐明白,一封好的邮件,就是一次清晰、有效的社交沟通。
记叙文则是更大的挑战。李老师没有让他盲目地写,而是先带他分析范文。“看,这篇《雨夜的守护》,‘文章主题明确’——歌颂母爱。作者没有直接说‘妈妈多爱我’,而是通过‘母亲在雨夜为我送伞,自己却淋湿了半边身子’这个具体事件,以及‘她额前湿漉漉的发丝紧贴着皮肤,雨水顺着发梢滴落,她却第一时间用干燥的毛巾为我擦拭’这些‘对人物有具体的描述’来体现。”李老师引导明恩,“‘理解文章内容’和‘明确文章的主要目的’是相辅相成的。理解了这些细节,你自然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。”
为了训练“情节流畅”,李老师用了“故事接龙”的方法。她开一个头,让明恩接着往下写,要求逻辑通顺,有起承转合。一开始,明恩的情节总是跳跃或中断,李老师就耐心地提问:“你这里写到‘他突然很难过’,为什么难过?前文有铺垫吗?这样写,读者能‘理解句子的意思’并感同身受吗?”
第二站:深挖“词汇”与“语言运用”
明恩的词汇量不足,且常常混淆近义词。李老师便从中一课本的词汇表入手,进行“对课本词汇的解释”。
比如“节俭”和“吝啬”,李老师不仅解释词义,还造句对比:“奶奶生活节俭,从不浪费一粒粮食。”(褒义)“他对朋友都很吝啬,从不请客。”(贬义)。她还鼓励明恩用新学的词汇造句,进行“语言运用练习”,并纠正他搭配不当的用法。
为了加深理解,李老师有时会引入字源或文化背景。学到“诚信”时,她解释了“人言为信”的构字智慧;学到“守望相助”时,她讲述了传统村落中邻里互相照应的故事。这些内容让冰冷的词汇变得有温度,也帮助明恩更好地“理解句子的意思”和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。
第三站:综合“理解”与“表达”
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李老师会选择适合中一水平的短文,让明恩阅读后概括大意,并回答诸如“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?”“划线的这个句子,你怎么理解?”之类的问题。这训练了他快速抓取信息、精准“理解文章内容”的能力。在口语练习中,李老师会设定话题,让明恩进行一分钟陈述,要求“主题明确,条理清晰”,锻炼他的即时组织语言和流畅表达的能力。
时光在每周两次的线上课程中悄然流逝。明恩的书架上,多了几本他自己挑选的华文故事书;他的笔记本里,密密麻麻记录着好词好句和写作技巧。他甚至开始观察生活中的细节:母亲睡前为他掖被角的轻柔,祖母烹煮肉骨茶时专注的侧影。
两个月后,学校再次进行华文测验。写作题目是《那一刻,我长大了》。
明恩没有犹豫。他想起了上个月,父亲因过度劳累生病住院,他第一次独自去医院探望。他写道:
“病房里消毒水的味道有些刺鼻。父亲靠在床头,往日里像山一样挺拔的脊背,此刻微微佝偻着。阳光透过百叶窗,在他花白的鬓角上投下细碎的影子,那是我从未留意过的岁月痕迹。他看见我,努力想挤出一个轻松的笑容,但那眼角的皱纹里,却盛满了掩饰不住的疲惫。我走过去,将削好的苹果递给他,触到他指尖的微凉。那一刻,我突然意识到,我心中那座永远巍峨、从不需要休息的‘山’,也需要依靠。一种混合着心疼、责任和想要守护的复杂情感,像潮水般涌上心头。我低下头,轻声说:‘爸,以后家里的事,我可以分担一些。’”
他运用了在李老师那里学到的所有技巧:主题明确——通过具体事件感悟成长;对人物有具体的描述——佝偻的脊背、花白的鬓角、眼角的皱纹、微凉的指尖;情节流畅——从进入病房到触景生情,再到情感爆发和语言行动,自然连贯。
他还特别注意了词汇的准确运用和句子的表现力,确保读者能清晰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和文章背后那份深沉的情感目的。
成绩公布那天,明恩看着那个“A2”和老师留下的评语“情感真挚,描写细腻,人物形象跃然纸上”,内心涌起的喜悦,远比解开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更为澎湃。他第一时间打开电脑,想给李老师写一封邮件分享这个好消息。他熟练地写下:
收件人:李老师
主题:关于近期华文学习进步的喜讯与感谢
正文:
尊敬的李老师:
您好!
近期学校的华文测验成绩已经公布,我非常高兴地向您汇报,我取得了A2的成绩……特别感谢您在记叙文写作上对我的悉心指导,您教授的关于具体描写和情节构建的方法,让我受益匪浅……
期待在接下来的课程中,继续向您学习。
祝您
工作顺利,身体健康!
您的学生
陈明恩
[日期]
这封格式规范、主题明确、语言得体的电子邮件,本身就是他成长的最好证明。
窗外的星光照耀着新加坡这座花园城市,也透过屏幕,照亮了电脑前少年自信的脸庞。在Sino-bus华文一对一的线上教室里,他不仅提升了一种语言能力,更重要的,是找到了一把钥匙,一把能够打开情感表达之门、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与家族、与文化根源之间联系的钥匙。他知道,这段跨越虚拟空间的师生情谊,正引领他走向一个更广阔、更丰盈的世界。
Contact Us WhatsApp:+8618165329059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