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就是别人口中的”中二生”。这个标签贴在我的校服上,像一道若有若无的结界——大人们用既怜悯又警惕的目光打量这个年纪的我们,仿佛我们是被荷尔蒙诅咒的定时炸弹。曾经,我的华文成绩一直在及格线徘徊,直到妈妈为我报名了Sino-Bus新加坡华文的一对一线上定制课程,我才发现这里不是禁锢思想的牢笼,而是锻造思维的熔炉。
定制课程的启蒙时刻
第一次与Sino-bus的专属导师连线时,老师在共享白板上写下”写作即武器”四个大字。”从今天起,我们要用文字武装自己。”她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深潭。通过专业的水平测试后,导师为我量身定制了专属学习方案——针对我在书面表达和文学赏析的薄弱环节,重点突破电子邮件、论坛帖子、记叙文、议论文和材料写作。在Sino-bus的线上教室,每个模块都像一套等待解锁的装备。
电子邮件的礼仪之道
“你以为邮件只是把要说的话打出来?”导师在屏幕上并列展示两封请假邮件。一封写着”老师我病了不来”,另一封则规范地使用称谓、正文、祝颂语和署名。”前者是投石问路,后者是登门拜访。”她用激光笔圈出关键处,”书面语要像熨烫过的衬衫,平整得体。”
我精心构思了一封给图书馆的建议邮件。导师逐句指导措辞,建议将生硬的”想要”改为委婉的”建议”。周一早晨,图书馆长竟亲自回复,不仅采纳建议,还邀请我参与选书。握着那封回信,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——它不是生硬的工具,而是开启对话的钥匙。
论坛帖子的生存法则
学习论坛写作时,导师在Sino-bus的虚拟教室分享了一个热议话题:”是否应该禁止学生带手机入校?”我们通过视频会议展开实时辩论。
“论坛是思想的擂台。”她指导我们如何立论、举证、反驳,”要用事实作盾牌,逻辑作长矛。”借助Sino-bus提供的资料库,我搜集数据,列举其他国家的管理案例。导师还安排我与三位不同背景的学员进行跨文化交流,丰富了我的论证视角。当我的帖子在校园论坛获得最高点赞时,我突然明白:与其在评论区情绪化地争吵,不如在主帖里有理有据地表达。
记叙文的时光魔法
写记叙文是我最期待的环节。导师通过Sino-bus的沉浸式教学,要求我”把记忆的碎片拼成完整的画卷”。
我选择描写祖母的老缝纫机。起初只能写出”缝纫机很旧”。导师通过视频引导我观察细节:”针脚如何行走?踏板发出什么声音?布料有什么气味?”在一次次线上互动中,我闭眼回想,终于写下:”镀铬的转轮已斑驳如老人的指甲,踏板起伏时像疲倦的叹息。祖母脚踩节拍,针尖便在布料上跳起圆舞曲,把时光缝进岁月的纹理里。”
“这就是通感。”导师在共享文档里给这段画上波浪线,”让文字有了温度、声音和重量。”
议论文的思维铠甲
议论文单元让我们直面社会议题。我选择的辩题是”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创造力”。
Sino-Bus的导师为我量身定制了阅读书单,包括科技文献、艺术评论等。准备过程像一次脑力探险。初稿写得意气风发,满是”绝对””必然”这样的字眼。导师通过在线批注功能写道:”论证不是宣誓,要留有余地。”她教我使用”可能””在一定程度上”等限定词,让论述更严谨。
定稿时,我在结尾写道:”AI是映照人类创造力的一面镜子,而非取而代之的刽子手。”导师在这句下面画了五角星。那一刻,我感觉自己真正穿上了思维的铠甲。
材料作文的拼图艺术
最考验人的是材料作文。导师通过Sino-bus的云端资料库分享了三份关于校园欺凌的材料:一份数据报告、一篇受害者自述、一则专家评论。
“你们要做拼图者,而不是复读机。”她在线上小组讨论中教导我们寻找材料间的内在联系。我苦思冥想,终于发现三份材料分别对应了现状、个案和解决方案。当我将这些碎片拼成完整的图画时,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涌上心头——原来综合分析能力就像肌肉,越锻炼越强壮。
个性化教学的蜕变之旅
在Sino-bus的学习过程中,最令我感动的是导师的个性化指导。她根据我的进步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,薄弱环节重点强化,优势领域拓展提升。我们有个”词汇兵器库”在线文档,实时记录每天学到的新词。导师常说:”词汇贫乏就像士兵缺少弹药。”
学习修辞时,她通过屏幕共享在经典课文中寻找比喻、拟人、排比。”好的修辞不是花边,而是让文字发光的灯丝。”我渐渐学会在描述烈日时说”阳光如鎏金的箭矢”,写紧张心情时说”心跳像被追捕的鼓点”。
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,妈妈惊喜地发现我的作文从B+跃升到A。她不知道的是,在Sino-Bus的这三个月里,变化的不仅是分数——现在我读新闻会留意论证逻辑,发邮件会斟酌措辞,甚至看广告都会分析修辞手法。
昨天整理学习资料时,我翻开在Sino-bus的第一篇作文,稚嫩得让人脸红。但导师在那篇作文的评语里写道:”所有成熟的写手,都曾是中二少年。”
如今我依然会被叫做”中二生”,但这个标签不再让我不安。因为我知道,在Sino-bus的悉心指导下,在文字的世界里,我已经装备了电子邮件的钥匙、论坛帖子的盾牌、记叙文的时光机、议论文的铠甲,以及材料作文的拼图术。这些能力不是考试的敲门砖,而是观察世界的透镜,是思想的铠甲,让我在这个喧嚣的时代,既能听见远方的哭声,也不淹没近处的喧哗。
当中二的锋芒遇见文字的铠甲,我们终于学会既温柔又坚定地与这个世界对话。
Contact Us WhatsApp:+8618165329059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