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小夏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华文作文题,指尖在键盘上悬了三分钟,还是一个字都没敲出来。窗外的新加坡鱼尾狮公园灯火璀璨,可她的心情却像被雨季的乌云压得沉甸甸的 —— 下周一就是华文期中考试,而她连一篇完整的记叙文都写不出来。
“小夏,妈妈给你找了个新老师。” 妈妈端着一杯椰浆饭走进书房,把平板电脑递到她面前,“是 sino-bus 的一对一课程,老师会根据你的情况定制内容,试试?”
小夏皱着眉点开软件,屏幕上很快出现一位笑容温和的老师,背景是摆满华文书籍的书架。“你好呀小夏,我是陈老师。听说你最近在作文上遇到点小麻烦?” 陈老师的声音透过耳机传来,没有课堂上老师的严肃,倒像隔壁亲切的大姐姐。
第一节课,陈老师没有急着讲写作技巧,反而先和小夏聊起她最爱的新加坡动物园。“你上次去动物园,最喜欢哪种动物呀?”“红毛猩猩!它会用树枝勾香蕉,特别聪明!” 小夏眼睛一下子亮了,叽叽喳喳讲起自己的见闻。陈老师认真听着,还在屏幕上画出简单的思维导图:“你看,把‘看到的猩猩样子’‘它的动作’‘你当时的心情’写下来,就是一篇很棒的作文啦。”
接下来的课程里,小夏发现这门课和学校的华文课完全不一样。陈老师会根据她的薄弱点定制每节课的内容:知道她记不住成语,就用新加坡本地的生活场景编小故事 ——“上次你去小贩中心买鸡饭,老板多给了你一勺卤蛋,这就是‘意外之喜’呀”;了解到她害怕文言文,就把《守株待兔》改成动画短片,还让她扮演农夫和兔子配音。
有一次,小夏因为分不清 “的、得、地” 哭了鼻子。陈老师没有批评她,反而打开共享文档,写下 “小夏开心地笑了”“这是小夏的书包”“小夏跑得很快” 三个句子,让她试着找出规律。“原来‘地’后面是动作,‘的’后面是东西呀!” 小夏恍然大悟,陈老师还特意给她布置了 “家庭任务”:观察妈妈做饭的样子,用正确的助词写三句话。
最让小夏期待的是每周的 “文化小课堂”。陈老师会带她 “云游” 中国的景点:讲长城时,会联系新加坡的滨海湾花园,对比 “砖石长城” 和 “植物长城” 的不同;说中秋节时,会教她做简易的纸灯笼,还告诉她新加坡华人怎么过中秋。“原来华文不只是课本上的字,还有这么多好玩的故事!” 小夏渐渐不再害怕华文,反而主动找妈妈要华文绘本看。
期中考试那天,看到作文题 “我最难忘的一件事”,小夏一下子就想到了第一次上 sino-bus 课程的场景。她流畅地写下自己从害怕华文创作文到喜欢上华文课的变化,还用上了陈老师教的 “比喻” 技巧:“陈老师的课就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我对华文世界的大门。”
两周后,成绩单发下来,小夏的华文成绩从 C 级升到了 A 级。她抱着成绩单跑到电脑前,迫不及待地和陈老师分享好消息。屏幕里的陈老师笑着鼓掌:“小夏真棒!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。接下来我们可以挑战更有趣的内容,比如写华文小诗,好不好?”
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上,小夏看着屏幕上的陈老师,心里暖暖的。她知道,这扇sino-bus通往华文世界的大门,会一直为她敞开着。
Contact Us WhatsApp:+86181653290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