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中文專科補習小學補習風氣相當盛,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便開始有小規模的補習社出現,最早的大型補習社出現在1972年。
2012年教育學院的調查顯示,逾半的中學三年級學生都進行補習,到了中學六年級,這一比例更升至72%。本港學生一年的補習開支,達到數十億港元。香港貿易發展局估計,補習產業在2015年的價值高達27億港元。
有港媒分析認為,香港成為“補習之都”,與所處亞洲的文化一脈相承。 整個亞洲都有强烈的“補習文化”,英國廣播公司(BBC)曾稱之為“教育狂熱”,認為亞洲家庭對於子女教育的開支越來越大,培育孩子就是整個家庭的重要任務。
香港媒體曾評論稱,補習由本來協助成績較差的學生趕上進度,到變成孩子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,越補越多,背後反映的卻是扭曲的社會文化,即“應試至上的文化”以及“不惜一切也要進名校的渴望”,不補習變成異類,還要互相攀比補習科目和時間。“但隨著時代變化,未來世界所看重的不再只是學歷,而是更看重創意、解難能力等,補習的教育模式反而會阻礙孩子提高思考力。”
香港的補習主要就是學生上完學校的課程之後,再去補習社複習曾經學的東西,溫故知新; 或者預習即將要學的章節,讓學生在沒上課之前就對要學的東西有基本的瞭解。平時補習社會出題讓學生做,上課交; 到了考試前的一個月,有些補習社甚至會有學校以前出過的考試卷讓學生做,或者自行出題。
資料顯示,1996年香港參加補習的學生比例為34.1%,2009年這一數位為56.7%,2012年已達到72.5%,現時這個比例還在新增。香港學生一年的補習開支高達數十億元,有52%的學生每人每月的補習費超過1000元,還有6.7%的學生每月補習費用達3000元以上。
香港社會的高壓和快節奏,也讓整日忙於工作的家長只能將孩子送去補習社。補習社專門為父母都在上班的學生設計了“一條龍”服務:放學時間一到,補習社的巴士就已停在校門口,載走那些上補習社的孩子們。晚上8時左右課程結束後,補習社再用車送孩子回家,到家時通常都已經9時,正是父母下班回家的時間。
香港中文專科補習小學目前有300多家補習機构,競爭激烈。 為了勝出,補習機构紛紛採用類似包裝娛樂藝員的手法,將旗下教師打造成“補習天王”或“補習天后”,並冠以才女、專家、名師、鬼才、王者、尖子、天王等頭銜。在香港的商場、街道旁、地鐵站裏、巴士上,補習教師的大幅宣傳海報隨處可見。
這些教師的收入不菲,最優秀的補習教師能掙到銀行家一樣的薪水,並受到流行藝員般的崇拜。很多“補習天王”都擁有其自己的音樂錄影帶、Facebook粉絲網頁以及檔案袋和便利貼這類衍生產品。
香港除了補習市場有三大集團之外還有一些線上中文補習機构,比如sino-bus可以遠程線上中文教學。
對於海外華裔家長來說,讓孩子學習中文專科補習小學不僅是一種傳承和責任,更是一種讓孩子未來獲得更廣闊發展的正確投資!學習中國漢語,瞭解中國傳統,留住華裔家長無論走到哪裡都忘不了的中國根,是每個華裔家長的使命和擔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