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2157年,在奥林匹斯城第三区的穹顶下,14岁的林星岚正飞快地在全息键盘上敲击,与地球区的网友聊天。屏幕上充斥着“酱紫”(这样子)、“菌”(君)、“火星ing”(正在火星上)等混合了网络用语、英文缩写和自创词汇的“火星文”。
“星岚!你能不能好好说话?”妈妈看着女儿屏幕上天书般的文字,头疼不已,“你明明在华文考试中只拿了42分!”
星岚满不在乎地耸耸肩,用一口流利的“火星文”回应:“安啦~偶滴style就酱紫,考试神马滴最无聊惹,又8会用在地理勘探或者空气循环滴工作上。”(放心啦,我的风格就是这样,考试什么的最无聊了,又不会用在地理勘探或者空气循环的工作上。)
作为一个在火星殖民地出生的“火二代”,星岚的日常用语是英语和这种混杂的“火星文”。对她而言,学校里的华文课古老、刻板,与她的生活隔着N个天文单位的距离。直到那次“火星先驱者历史档案馆”的实践活动。
为了整理早期殖民者的影像资料,星岚无意中点开了一段百年前的记录片。屏幕上,一位来自中国的首批殖民者工程师,正用沉稳而充满力量的声音,向地球报告:“这里是‘萤火一号’基地,我们已成功在乌托邦平原建立永久栖息地。无论前路如何,我们的根,在华夏;我们的梦,在星海。”
那一刻,那字正腔圆的华文,仿佛带着地球故乡的厚重与星辰大海的辽阔,穿透了时间,直击星岚的心灵。她第一次发现,原来她一直抗拒的语言,可以如此动听,如此有力量。她第一次对自己“42分”的华文水平感到了羞愧。
“我要学好华文。”星岚郑重地向家人宣布。经过多方比较,他们选择了针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Sino-bus新加坡华文线上一对一定制课程。
第一次登录Sino-bus新加坡华文的虚拟教室,星岚的授课老师——一位来自新加坡的陈老师,并没有急于纠正她的“火星文”,而是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水平测试。
“星岚,你的口语语感和想法其实很棒,只是缺乏规范的词汇和语法。”陈老师分析道,“根据新加坡中二的课程要求,我们需要系统性地提升你的读写能力。我们的课程会侧重于掌握各类写作形式,比如实用的电子邮件、论坛帖子,以及正式的记叙文、议论文和材料作文。”
课程完全是为星岚量身定制的。陈老师深知火星殖民地的文化背景,常常选取与太空探索、科技创新相关的材料作为课文。
在“词汇及语言运用练习”环节,陈老师不会让星岚死记硬背。比如,当学到“坚韧”这个词,老师会联系首批火星移民面临的极端环境,让星岚理解这个词背后沉甸甸的分量,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。同时,老师会巧妙地对比星岚习惯的“火星文”与标准华文的区别,告诉她:“‘酱紫’很可爱,但在正式的报告或作文里,使用‘这样子’会显得更严谨,更有力量。”
在“理解文章内容与分析修辞手法”方面,陈老师引导星岚深入分析一篇关于“星际探索中的人文精神”的议论文。
“星岚,你看作者这里用了比喻,将宇宙飞船比作‘现代版的郑和宝船’,这样写有什么好处?”
星岚思考着回答:“让……让科技造物有了历史和文化的感觉,不再冷冰冰的。”
“非常准确!”陈老师的鼓励让她信心倍增。
最大的挑战是写作。第一次写记叙文,星岚想记录那次在档案馆的触动。她习惯性地想写“那个工程师叔叔说话超酷的,感觉超燃的!”。陈老师引导她:“‘超燃的’是一种感觉,试着用更具体的描写来传达这种感觉。他说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?你当时内心的感受是如何变化的?”
星岚努力回想,慢慢写道:“他那沉稳而清晰的声音,仿佛带着地球故乡的古老回响,又蕴含着开拓未来的坚定决心,瞬间穿透了我的心灵……”
“看!你可以写得这么好!”陈老师的赞扬让她脸颊发烫,心里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。
几个月后,变化悄然发生。
学校里,星岚的华文作文《我的根,在星海深处》破天荒地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。她在这篇议论文中,巧妙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,论证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对于维系星际族群身份认同的重要性,逻辑清晰,文采斐然。她甚至开始帮助同学修改论坛帖子和项目报告的电子邮件,用词准确而得体。
那天,在家庭晚餐时,星岚用标准而流利的华文,向父母详细介绍了学校的一个火星地质研究项目。妈妈惊讶得差点掉了手中的筷子。
“星岚,你……你的华文……”妈妈眼眶有些湿润。
星岚微笑着,眼神明亮而坚定:“妈妈,我发现当我能真正驾驭这门语言时,我不仅能读懂百年前先驱者的心声,也能更清晰、更有力地表达我们这一代火星人的想法了。陈老师说,语言是思想的翅膀。现在,我感觉自己能飞得更远了。”
从说着“火星文”的中二少女,到能够用精准、优美的华文表达复杂思想的学生,林星岚的转变,始于一次心灵的触动,成于Sino-bus新加坡华文课程系统而科学的定制化引导。在遥远的红色星球上,一种古老而优美的语言,正通过最现代的科技桥梁,在一个年轻的心灵中生根发芽,并将伴随她,飞向更广阔的星海。
Contact Us WhatsApp:+8618165329059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