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no-bus新加坡华文|我的华文课,从追剧开始变甜了

我叫小棠,13岁,新加坡中一学生。如果用三个词形容自己,大概是“追剧狂魔”“数学小能手”“华文困难户”。前两个标签让我在同龄人里挺得意——上周刚追完《去有风的地方》,能在班里跟同学聊许红豆的治愈之旅;可第三个标签总让我抬不起头,尤其是华文课上,老师让分析《背影》里“父亲爬月台”的细节,我盯着“蹒跚”“探身”“攀”这些字,明明每个都认识,却怎么也说不出“疼惜”以外的感受。

追剧是糖,华文是刺

我和华文的“梁子”结得早。幼儿园学拼音时,把“苹果”拼成“píng guǒ”被笑“新加坡式发音”;小学写记叙文,写“妈妈的爱”只会说“她给我做饭、送我上学”,被老师批“像流水账”;上学期考华文,阅读理解题问“作者写老榕树为什么反复提到蝉鸣”,我盯着试卷发懵,最后胡乱填了“环境描写”——结果答案是“用蝉鸣的热闹反衬树的孤独”。

最挫败的是上周。妈妈翻出我作文本叹气:“你追《去有风的地方》时,能跟我讲许红豆在云南住的民宿有多少盆多肉,怎么不把这些细节写进作文里?”我哑口无言。

是啊,我看剧时能记住“谢之遥的电动车后座绑着向日葵”“云苗村晒秋的玉米串挂在老墙上”,可一到写自己的生活,就像被按了删除键。 “要不试试线上华文课?”爸爸翻着教育机构资料,“听说sino-bus华文课程是一对一,能定制内容。”我撇撇嘴:“又是补语法、背古诗?我可没兴趣。”妈妈却眼睛一亮:“他们家试听课能选兴趣主题,你不是爱追剧吗?说不定……”

试听课:原来追剧也能学华文

抱着“反正不花钱”的心态,妈妈为我报名了sino-bus的试听课。课程顾问是个姐姐,开口就问:“最近在追什么剧?我们聊聊这个。” “《去有风的地方》!”我来了精神,“许红豆从北京去云南,慢慢学会慢下来,还有她和谢之遥的友情……”姐姐边听边记,末了说:“那我们第一节课就从‘如何用细节写人物’开始吧。

比如,你觉得许红豆的‘治愈’是怎么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?” 我愣住了。以前看剧只图个乐,从没想过分析这些。姐姐投影出剧中片段:许红豆初到云苗村,蹲在晒谷场看阿婆晒玉米,镜头扫过她沾着草屑的运动鞋,和阿婆递来的凉虾。“这里用了‘草屑’‘凉虾’这些小物件,既说明她刚到农村的不适应,又暗示阿婆的温暖。”姐姐说,“你写作文时,也可以学这个——比如上周你说‘妈妈给我煮姜茶’,要是加上‘陶瓷杯沿沾着姜沫,杯底沉着两颗红枣’,是不是更生动?”

试听课结束时,姐姐布置了个小作业:“用三个细节写‘你最熟悉的一个人’,可以是家人或朋友。”我盯着题目发怔,突然想起每天早上帮我热牛奶的爸爸——他总把奶锅放在灶台最里面,怕烫到我;他的格子衬衫第二颗纽扣总松着,说是“干活方便”;有次我起夜,看见他在客厅背单词,手机屏光照着他鬓角的白头发……

定制课:我的华文,终于对上频道

正式上课后,我才发现sino-bus华文课程的“定制”有多贴心。

写作课:从追剧到写生活

中一记叙文要求“主题明确、人物具体、情节流畅”。老师没急着讲课本,而是和我一起列“生活细节清单”:“上周你说帮邻居奶奶找丢失的钥匙,她硬塞给你一包娘惹糕——这个可以写进‘温暖’主题的作文里!”她还教我用“五感法”:“闻闻娘惹糕的椰香,摸摸油纸袋的纹路,听听奶奶说‘小心烫’时的沙哑嗓音,这些细节能让人物活起来。”现在我的作文本里,不再只有“妈妈对我好”,而是“她切芒果时,刀背总贴着指节,说是‘这样果核不会滑’”。

阅读理解:在剧情里找答案​

学“分析文章主旨”时,老师把课本里的散文和电视剧做对比:“《昆明的雨》里汪曾祺写菌子、缅桂花,和你追的《去有风的地方》里云苗村的烟火气,是不是都在表达‘对平凡生活的热爱’?”现在我读课文会自动“找彩蛋”——学《散步》里“母亲摸摸儿子的头”,我会想“这和《请回答1988》里妈妈摸善宇脸的手法好像”;分析“象征”手法,老师举了剧中“老槐树”代表村庄记忆,我立刻联想到课本里《白杨树》象征边疆战士。 语言实践:从“写作业”到“玩创作”​

中一要学电子邮件写作,老师没让我练“请假条”,而是布置了个有趣的作业:“假设你是《去有风的地方》的编剧,给许红豆写封邮件,说说下一集想加什么剧情。”我琢磨了好久:“想写谢之遥的电动车修好了,后座换了新的向日葵;想加一场雨,许红豆和奶奶在屋檐下剥毛豆,雨珠滴在竹篮里叮咚响……”邮件发出后,老师不仅帮我调整了格式,还夸我“有编剧思维”——原来华文不只是考试,还能用来表达喜欢。

现在的我:追剧和华文,都是甜的

期末考放榜那天,我盯着华文A-的成绩单笑出了声。更开心的是,老师在评语里写:“小棠的作文越来越有温度,能从生活细节里挖掘情感,这是最大的进步。”

现在的我,依然追剧,但多了份“观察者”的自觉——看到《去有风的地方》里谢之遥给奶奶剪指甲,我会想起上周用“他戴着老花镜,手指捏着指甲剪微微发抖”这样的句子描写爷爷;看完剧里的云苗村黄昏,我会试着用“晚霞把晒谷场染成橘红色,阿公的烟斗明明灭灭,像颗小星星”写进周记。

妈妈说我变了:“以前问你华文学得怎样,你说‘还行’;现在会主动说‘妈,这句台词用‘沉淀’比‘积累’好,因为更有时间的感觉’。” 其实我知道,是sino-bus华文课程让我明白:华文不是课本上的生硬文字,而是藏在追剧时的感动里,躲在妈妈的姜茶里,趴在爸爸的白发里。它是我和世界对话的另一种方式,是我能把“喜欢”写成文字的魔法。

今晚又要追新剧了。我准备好笔记本,这次不是为了记台词,而是为了捕捉那些藏在镜头里的、闪闪发光的华文。

Contact Us WhatsApp:+86181653290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