味蕾上的华文

林先生盯着儿子作文本上的 “惨绿” 分数,把刚泡好的美禄又推远了些。小凯蜷在书桌前,把 “蚝煎” 写成 “oyster omelette 很好吃”,Singlish 词汇混在华文句子里,像小贩中心错放的辣椒罐 —— 刺眼又突兀。

作为全职爸爸的林先生,他试过每天陪写作文,把《联合早报》的华文副刊剪下来当范文;也送小凯去乌节路的大班补习,可四十个孩子盯着同一套 “公园晨跑” 模板,小凯的眼睛越睁越小,作文里的 “开心” 和 “美丽” 永远在重复。林先生望着儿子作文本上歪歪扭扭的字迹,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蹲在牛车水看老师傅包肉粽的光景——那些粽叶的清香、糯米的软糯,曾是他最鲜活的华文启蒙。难道小凯的作文困境,是缺了这份扎根生活的热气?

转机出现在那个湿热的傍晚。林先生带小凯去芽笼吃沙嗲,男孩突然蹲在炭炉前,鼻尖沾着沙嗲酱的甜香:“爸爸你看,木签上的肉在冒油,炭火把酱料烧成金棕色!” 他掏出手机录下这段,当晚发给了 Sino-bus 的顾问。

第二天顾问发了一个链接,说是专门为小凯设计的定制课程。林先生点开,发现课程大纲里密密麻麻列满了美食主题的华文学习模块,从食材名称到烹饪过程,每个环节都藏着趣味华文练习,他心中燃起一丝期待,或许这次真能找到打开小凯华文世界的钥匙。

Sino-bus定制课程像为小凯量身裁的华文书。老师发现他痴迷本地美食,便把 “文东记叉烧”“结霜桥叻沙”** 搬进 ClassIn 课堂:

  • 让小凯用批注工具给美食照片标华文形容词(“焦香”“弹牙”“绵密”);
  • 虚拟菜单里设计华文店名(他给蚝煎摊取名 “金壳脆”,说像给蚝煎戴皇冠);
  • 把《联合早报》美食专栏的华文修辞拆解成游戏 ——“找出三个形容‘辣椒螃蟹’的比喻句”。

ClassIn 的实时反馈成了隐形老师:小凯写 “沙嗲的香气飘很远”,电子笔突然震动,弹出《联合早报》里 “香气像会翻墙的小精灵” 的例句;他把 “蚝煎很脆” 写成 “蚝煎脆得像薯片”,老师立刻在分屏区展示薯片和蚝煎的脆度对比图。在这样寓教于乐的学习中,小凯的作文渐渐有了生气。他不再为凑字数发愁,而是兴致勃勃地用生动的华文描绘美食,笔下流淌出的句子越来越鲜活。

林先生把作文拍照发给父母时,远在组屋区的长辈打来视频:“这华文写得比我们当年鲜活!” 现在小凯逛小贩中心,会主动给林先生当 “华文导游”,指着 “老伴豆花” 说 “嫩得像云朵”,路过 “结霜桥” 就念 “霜字让我想起冰淇淋的凉”。

全职爸爸的陪伴,终于不再是对着范文干着急。Sino-bus 的 1 对 1 定制课 + ClassIn 的互动技术,把儿子对美食的热爱,变成了华文世界的通关密语 —— 原来最好的华文学习,不是硬塞模板,而是让孩子带着自己的宝藏(兴趣),在定制的互动里挖到更亮的文化金子。

如今,小凯作文本上的分数早已褪去“惨绿”,取而代之的是鲜红的“A”。那些曾被Singlish打乱的句子,如今像精心排列的沙嗲串,串起了生活里的烟火气与华文之美。而林先生常泡的美禄,也终于能安心摆在儿子手边——在这杯充满南洋风味的甜饮里,倒映着父子俩共同“突围”的成长故事。  

Contact us WhatsApp+86181653290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