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妈妈,我真的讨厌写作文……”十岁的小芸把作文本摔在书桌上,铅笔尖在纸上戳出一个个小窟窿。纸页上歪歪扭扭的字迹还没写完半篇《我的周末》,已经被老师批注了大片红叉——“内容空洞”“没有细节”“流水账”。
这是新加坡四年级学生小芸的日常。明明在家能说流利华语,一到课堂上就像被施了定身咒:听写总错同音字,阅读理解抓不住中心思想,作文永远在凑字数。妈妈陈女士急得翻遍补习机构资料,大班课试了两家,小芸要么缩在最后一排走神,要么被进度快的同学“拖着跑”,三个月过去,成绩纹丝不动。
转折:一次“量身定制”的尝试
转机出现在朋友推荐Sino-bus的线上一对一定制课。抱着“死马当活马医”的心态,陈女士预约了免费试听课。
第一堂试听课,导师林老师没急着讲课本,而是和小芸聊起了她的爱好——“最喜欢什么动物?”“养过宠物吗?”“最近看了什么有趣的书?”小芸眼睛亮了,从家里养的金毛犬“布丁”说到上周在组屋楼下观察到的流浪猫。“原来她不是讨厌华文,是讨厌‘没话说’的华文。”林老师在诊断报告里写道:“表达欲强但缺乏素材积累,语法基础薄弱(常混淆‘的’‘地’‘得’),阅读时抓不住关键信息。” 这份“精准画像”让陈女士心头一震——之前的大班课,老师根本没时间关注到这些细节。
定制课:从“没话说”到“有得写”
正式课程开始后,小芸发现这和以前的补习完全不一样。
第一步:用兴趣点燃表达欲
林老师知道小芸爱动物,第一节课就选了她最爱的《忠犬八公》绘本做阅读材料。“如果布丁老了,你会怎么写它?”林老师的问题像一颗种子。小芸起初只说“它会变老”,但在老师引导下,慢慢回忆起布丁摇尾巴的样子、蹭她手心的温度、生病时蔫蔫的神情……这些细节被一一记录在“观察本”上。后来,小芸的周记里多了《布丁的十二岁生日》,虽然文字还显稚嫩,却有了“它舔我手背时,毛里沾着草屑,像带着整个草地来祝我生日快乐”的鲜活句子。
第二步:拆解难点,游戏化打基础
针对“的”“地”“得”总混淆的问题,林老师设计了“词语闯关游戏”:屏幕上跳出句子“小芸开心( )跑向布丁”,小芸拖动“地”字填空,答对了会弹出布丁摇尾巴的动画。“原来不是我笨,是没找到规律!”小芸渐渐发现,华文的“小规矩”藏着有趣的逻辑。三个月后,她的听写正确率从60%提到了90%。
第三步:从输入到输出,打通应用闭环
阅读理解课上,林老师不再让小芸“硬啃”课文,而是先教她用“三色笔标记法”——红色画人物,蓝色画事件,绿色画关键对话。小芸试着用在《小贩中心的一天》课文里,竟自己总结出“摊主阿婆的热情”“食客的满足”两个核心情感。
更惊喜的是,有次林老师布置“给布丁写一封信”的作业,小芸不仅写了日常陪伴,还提到“你说我写作业时你在门口守着,其实你也在陪我长大”。这封信被妈妈拍下来发在家庭群,连从不夸人的爸爸都留言:“我家小芸会写‘情书’了!”
家庭课堂:线上线下的温暖联动
Sino-bus一对一定制课的课程不止于屏幕。每周课后,林老师会发一份“家庭任务单”:和爸爸妈妈用华语聊“今天最开心的事”、一起观察小区里的植物并记录变化、周末去牛车水逛逛拍些照片……陈女士这才发现,原来华文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。有次她们在组屋楼下的咖啡店吃罗惹,小芸主动用华语问老板:“叔叔,这个辣吗?”老板笑着夸她:“妹妹华语说得真好!”
逆袭:那个“讨厌华文”的女孩,站上了演讲台
半年后的华文期末考,小芸的作文得了A-。老师评语写着:“细节生动,情感真挚,能看到孩子对生活的热爱。”更让她骄傲的是,学校举办“我的文化根”演讲比赛,她主动报名,题目是《我和布丁的华文课》。
演讲那天,小芸站在台上,手里攥着和布丁的老照片:“以前我觉得华文像本厚书,翻不开也读不懂。但现在我知道,它是布丁摇尾巴时的风声,是妈妈煮喇沙时的香气,是林老师说的‘把你心里的话写出来’。我要谢谢华文,更谢谢让我爱上它的Sino-bus一对一定制课。” 台下的陈女士红了眼眶。她终于明白,孩子需要的不是“填鸭式”补课,而是有人蹲下来,看见他的兴趣、接住他的困惑,再一步步带他找到属于自己的语言密码。
如今的小芸,会主动在家庭群里用华语分享学校趣事,床头摆着自己写的《布丁日记》,甚至开始教隔壁新加坡籍的朋友说简单华语。她说:“华文不是作业,是我的另一个‘布丁’,陪我长大,记录温暖。” 而这,或许就是语言学习最美好的样子——不是突破瓶颈,而是在爱与定制的土壤里,让兴趣与能力自然生长。
Contact Us WhatsApp:+8618165329059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