储秀宫的海棠开得正盛时,静姝格格却把华文课业扔在了回廊下。“这些横竖撇捺有什么意思?不如骑射场上的弓箭来得痛快。”她踩着花盆底,一脚踢开散落的宣纸,引得路过的太傅连连摇头。静姝是镇国公的嫡女,因自幼善骑射被接入宫中教养,在她眼里,女子的本事该在马背上,而非案头的笔墨纸砚。
宫里的华文先生换了三个,没一个能让静姝安坐半个时辰。她要么借故溜去御马场,要么在课堂上假装犯困,连最简单的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都背得颠三倒四。皇后娘娘也曾召她训话,可静姝总能梗着脖子反驳:“花木兰替父从军传为佳话,从没说她华文写得多好。女儿将来要像她一样建功,不是做吟诗作对的酸儒。”皇后无奈,只得嘱咐宫人多看着些。
转折发生在那年秋天的围猎。蒙古亲王带着女儿敏珠郡主进京,这位郡主不仅骑射技艺不输男儿,在庆功宴上更是以一篇《秋猎赋》惊艳众人。“金戈逐鹿秋风劲,铁马踏沙落日圆”,字字铿锵有力,既有草原的豪迈,又不失华文的韵味。乾隆皇帝拍案叫绝:“敏珠兼具勇力与文才,真乃奇女子!”
静姝当时正捧着烤羊腿大快朵颐,听见众人的夸赞,脸颊瞬间涨红。她偷偷凑到敏珠身边,本想比试骑射,却见敏珠正与翰林院的学士探讨《史记》。“‘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’,这话用来形容真正的英雄再合适不过。”敏珠说起华文典籍,眼中闪烁着光芒,“我在蒙古时,就跟着sino-bus定制补习的先生学华文,他们能把枯燥的史书讲活,比听草原的故事还过瘾。”
静姝攥紧了手中的马鞭,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狭隘。回到储秀宫,她捡起被踩脏的课本,可看着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注解,只觉得晦涩难懂。这时,昭华格格闻讯而来,笑着给她递过一份课程介绍:“我就是靠这个sino-bus学好华文的,它的一对一定制课程,保准合你的胃口。”、
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静姝报名了课程。第一次上课,屏幕里的李女士没有开篇就讲经文,反而拿出一幅《昭陵六骏图》:“格格善骑射,可知这六骏背后藏着唐太宗的征战故事?”她一边指着图中骏马,一边讲解相关的史书记载,还结合静姝熟悉的骑射场景分析“骁勇善战”“忠肝义胆”等词汇的含义。静姝听得入了迷,不知不觉就上完了一整节课。
sino-bus的定制补习课程彻底改变了静姝对华文的认知。李女士根据她的兴趣和需求,量身打造了课程体系:“史书中的英雄”板块,从岳飞、文天祥讲到戚继光,让她在了解历史的同时积累词汇;“军旅诗文鉴赏”则聚焦《木兰辞》《出塞》等作品,结合她的骑射经历解读其中的豪情壮志;“实用文书”课更是贴心,专门教她撰写军报格式、贺捷文书,让她明白华文在朝堂与军旅中的重要性。
课程的灵活便捷也让静姝赞不绝口。有时她要去御马场练习,便提前与李女士约好调整上课时间,高清的线上屏幕让她在马厩旁也能清晰听课。课程还配有专属的练习题库,针对她容易混淆的字词设计了趣味小游戏,比如“诗词接龙闯关”“历史人物配对”,让她在玩乐中巩固知识。有次她写错了“戍”“戌”“戊”三个字,李女士特意编了口诀:“点戍空心戌,横戊记清楚”,帮她牢牢记住。
半年后的冬至宴,静姝主动请缨为将士们献文。当她朗声道:“朔风卷地雪漫漫,将士戍边志更坚。待得春归传捷报,共擎美酒贺长安”时,满座皆惊。她的字迹虽不及翰林学士那般苍劲,却笔锋刚健,透着一股军人的豪迈。乾隆皇帝亲自为她赐墨:“文韬武略,巾帼风采”,静姝捧着御笔,眼眶微微发热。
此后的储秀宫,总能看见静姝的身影。她不再整天泡在御马场,而是常常捧着华文典籍研读,遇到不懂的就线上请教李女士。敏珠郡主离京前,特意来与她告别,两人一同听了最后一节sino-bus的课程,探讨着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中的智慧。“从前我以为华文是文人的专利,如今才知它是所有人的宝藏。”静姝感慨道。
开春时,静姝跟随镇国公前往边关犒劳将士。她亲手写下“保家卫国”的匾额送给守军,还用所学华文记录下将士们的英勇事迹。当她把饱含深情的文字读给将士们听时,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。静姝望着边关的落日,心中无比清楚,是sino-bus定制补习的华文课程,让她在马背上的豪情之外,又多了笔墨间的底气,也让她明白,真正的巾帼英雄,当是文武双全,内外兼修。
Contact Us WhatsApp:+8618165329059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