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叫陈小明,今年10岁,是新加坡一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。和许多这里的同学一样,我生活在一个说英语和华语(我们也叫它中文)的家庭里。平时和爸爸妈妈讲华语,但和哥哥姐姐,还有朋友们,我们更习惯用英语聊天、玩游戏。所以,我的华文一直处在一个“能听会说,但读写作战”的状态。
升上小四后,我明显感觉到华文课变难了。课本里的句子不再是短短的一句一句,而是变成了绕来绕去的长句;阅读理解的段落也像一座座小山,里面藏着好多我不太熟悉的词语和成语。最让我头疼的是,老师开始要求我们不仅要读懂文章,还要在作业和考试中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”。
每次看到试卷上“你为什么这么认为?”或者“请谈谈你的看法”这样的题目,我的脑子就像被卡住的齿轮,明明有很多想法,却不知道如何用正确的华文词语组织起来,写出来的句子总是干巴巴的,得分自然也不理想。
爸爸妈妈看出了我的烦恼。他们知道,华文在新加坡非常重要,不仅仅是学校里的一门科目,更是连接我们和家族根源、中华文化的桥梁。一天晚饭后,妈妈温柔地对我说:“小明,我们为你报名了一个特别的华文课程,叫‘Sino-bus新加坡华文线上一对一定制课程’。听说它很有趣,是专门为你这样的孩子设计的,或许能帮到你。”一开始,我有点抗拒,心想:“放学后还要上额外的华文课?会不会很无聊啊?”
但第一节课,就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。
我的Sino-bus老师是林老师。她不像学校老师那样严肃,总是笑眯眯的。上课前,她先和我还有爸爸妈妈进行了一个简短的沟通,了解了我在学校遇到的困难、我喜欢的东西(我超爱恐龙和科幻电影!),以及我的学习目标。林老师说:“小明的课程是‘定制’的,这意味着我们的教材和例子,会尽量用小明感兴趣的内容。”
果然,在第一次课上,当我们需要练习阅读复杂句子时,林老师没有用课本上那种关于历史或植物的普通段落,而是给我看了一个关于“如果恐龙没有灭绝”的科幻小段落。句子虽然长,结构也复杂,但因为主题太吸引我了,我竟然有耐心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。林老师没有直接告诉我意思,而是教我一个“法宝”——“拆解长句三步法”。
“第一步,找主干。”林老师用鼠标在屏幕上划出句子主要的部分,“谁?做了什么?第二步,找连接词,比如‘虽然…但是…’、‘因为…所以…’,它们像路标,告诉你句子怎么转弯。第三步,把修饰的‘枝叶’填回去。”跟着这个方法,那个原本像一团乱麻的句子,瞬间变得清晰起来。原来,读懂复杂句子的秘诀不是硬背,而是像玩侦探游戏一样,找出关键线索!
接下来的课程,更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。林老师把P4华文考试的各种题型巧妙地融入到我们的学习中。为了训练我“表达观点和理由”,她设计了一个叫“观点小擂台”的环节。我们会读一篇短文,比如关于“小学生是否应该每天使用智能手机”,然后林老师会让我选择“同意”或“反对”,并说出至少两个理由。
一开始,我只会说:“我觉得不好,因为对眼睛不好。”林老师就引导我:“这个理由很对,是健康方面的。那我们能不能从‘学习’或者‘与家人朋友相处’的角度,再想一个理由呢?”她还会给我一个“观点表达小模板”:“我的观点是……。首先……(理由一)。其次……(理由二)。因此,我认为……(重申观点)。” 这个模板像是一个脚手架,帮助我把零散的想法搭建得有条有理。几次练习后,我发现自己不仅能说出理由,甚至还能举出短文里的例子来支持自己,回答变得有说服力多了。
林老师还非常擅长把枯燥的练习变得像游戏。为了扩大我的词汇量,我们玩“成语接龙”和“词语分类大挑战”。她会把我的错题整理成一个个“知识小怪兽”,每次我战胜它们(也就是做对题目),屏幕上就会有有趣的动画和鼓励的话。我的课程内容,真的就像Sino-bus宣传的那样,完全与P4的考试要求相结合,但方式却轻松有趣,让我不再害怕考试。
经过几个月的学习,我惊喜地发现了自己的变化。在学校的一次华文测验中,我又遇到了那种“谈
Contact Us WhatsApp:+8618165329059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