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夏的旋风与墨香|当元武道女孩遇见Sino-bus华文定制课

我叫林小夏,是新加坡振武道馆最“野”的弟子。

每天清晨五点半,道馆的木地板就会响起我的踹腿声——“咻”地扫过横杆,带起一阵风。师父常说:“小夏的腿像装了弹簧,就是脑子跟不上。”他说的“脑子”,是指我的华文。

作为新加坡土生土长的第三代华人,我能用华语喊“阿爸”“阿嬷”,却写不好“品势”“冲拳”这些术语;能听懂师父讲的“以柔克刚”,但写训练日志总把“汗流浃背”写成“汗留夹背”;最惨的是上月道馆交流赛,我一路杀进决赛,却在赛后采访环节憋红了脸——主持人问“你心中的元武道精神是什么”,我憋了半天挤出句“就是很厉害”,台下哄笑一片。 “再这样,明年市青少年组比赛你当解说都不够格。”师父拍着我肩膀叹气。

元武道的“拦路虎”:华文成了我的软肋

那天夜里,我蹲在道馆角落揉着发酸的膝盖,手机弹出妈妈的消息:“Sino-bus的华文老师说能定制课,专门帮你把元武道和华文结合,要不要试试?” 我盯着屏幕皱眉——又是“华文定制课”,之前试过两家机构,老师拿着课本念“之乎者也”,我听着听着就走神想今天的压腿任务。但妈妈没给我拒绝的机会,直接约了试听。

周六上午,我穿着道服扎着高马尾坐在电脑前,屏幕里跳出个穿运动服的男老师,叫陈默,Sino-bus的华文导师。“小夏,听说你是旋风少女?”他笑着点开一份文件,“我看了你最近的训练日志,还有师父的评语——‘腿功一流,表达欠火候’。” 我脸一热。陈老师却翻出张照片:“这是你上周练‘虎啸’品势的视频吧?出拳时吼的那声‘哈’,特别有气势!如果让你用华文描述这一刻,你会怎么说?”

那堂试听课,陈老师没让我做题,反而和我聊元武道:从朝鲜半岛的跆跟到新加坡本土的改良品势,从李小龙的截拳道到道馆师父自创的“星式冲拳”。末了他说:“你的问题不在‘学不会华文’,在‘没找到和它共振的频率’。元武道是你的热血,华文该是它的注脚。” 他递来一份“能力画像”:

  • 听力:能听懂日常对话,但专业术语(如“手刀”“贯手”)反应慢;
  • 阅读:偏好故事类文本,排斥古文、理论;
  • 写作:擅长描写动作,缺乏情感升华和逻辑串联。

“接下来,我们用元武道当课本。”陈老师眨眨眼,“你的第一堂课,是给‘虎啸’品势写解说词。”

当元武道遇见华文:定制课里的双向奔赴

正式上课后,我的道服口袋里多了个小本子——专门记陈老师教的“华文招式”。

第一式:用术语打通“任督二脉”

陈老师把元武道术语做成“通关游戏”:“‘手刀’的‘刀’不是真刀,是手掌侧面像刀刃;‘贯手’的‘贯’是穿透,像你出拳时带的风。”他带我查《说文解字》,“‘武’字是‘止戈为武’,原来练武的最高境界不是打架,是守护。” 现在我写训练日志,会偷偷用“步幅如弓,重心下沉”代替“腿抬得很低”;和师兄妹讨论动作,能准确说出“前踢要注意提膝高度,否则力量分散”。师父摸着我的日志笑:“小夏现在说话,像换了个人!”

第二式:用故事点燃写作魂

最头疼的作文,成了我的“元武道日记”。陈老师从不说“要写中心思想”,反而让我用镜头语言写训练:“清晨五点的道馆,镜子蒙着层白雾,我的影子在上面踢腿,像只扑棱的小鹰。汗水滴在地板上,‘啪’地溅开,是努力的形状。” 有次他布置作业:“用华文写你最敬佩的元武道选手。”我选了新加坡名将李云秀——她曾因伤退役,又重返赛场拿金牌。陈老师帮我改稿时,在“她绑着绷带压腿,眼泪砸在地板上”后面加了句:“但她的目光比灯光还亮,像在说‘我还能战’。” 这篇作文被师父贴在道馆公告栏,旁边写着:“小夏的文字,有股子虎劲!”

第三式:为比赛量身定制“解说模板”

上月市青少年元武道交流赛,我以黑马之姿杀进决赛。这次,陈老师早就帮我备好了“解说弹药库”:

  • 形容进攻:“她的前踢像出膛的子弹,带着破风的锐响!”
  • 描述对抗:“两人抱摔时,地面都在震颤,像有头小豹子在较力!”
  • 升华主题:“元武道不是胜负,是跌倒时有人拉你,赢时有人为你鼓掌的热血。”

决赛那天,我站在解说席上,看着场上的师妹使出“星式冲拳”,脱口而出:“这一拳,是三年晨练的汗水,是师父纠正过百次的动作,是她眼里不灭的光!” 台下掌声雷动,师父冲我竖大拇指——他知道,这掌声里有华文的功劳。

旋风少女的“新招式”:华文是我的底气

现在,我依然是道馆里最能打的弟子,但多了个新标签——“会讲故事的旋风少女”。 陈老师的定制课还在继续。最近我们在学“武术与文化”:读《太极拳论》里“舍己从人”的哲学,讨论新加坡多元文化里元武道的融合;分析全运会的武术解说词,总结“如何把专业术语说得接地气”。

期末考,我的华文拿了A+。试卷作文题是“我与元武道的精神对话”,我写:“以前觉得华文是束缚我的绳子,现在才发现,它是帮我把故事讲给世界听的扩音器。陈老师的定制课,教会我最有用的一招,是‘用热爱写华文,用华文传热爱’。” 昨晚训练结束,我坐在道馆台阶上写日记。月光洒在“振武道馆”的牌匾上,我写下:“元武道给了我旋风般的力量,华文给了我扎根的土壤。谢谢Sino-bus华文定制课,让我的热血,有了更动人的表达。”  

后记​

在华文学习里,“定制”不是简单的“投其所好”,而是找到兴趣与能力的共振点。就像小夏的元武道与华文——一个是她脚下的风,一个是她笔下的墨,风助墨飞,墨染风华。Sino-bus的一对一华文定制课,正是帮孩子找到那阵“风”,让墨香顺着热爱,自然流淌进生命的脉络里。

Contact Us WhatsApp:+8618165329059